Saturday, January 28, 2012

最美好的福份

在北京有一座名叫白雲觀的寺廟,這座寺廟非常有名,每逢過春節的時候,每天都會有好幾萬人在外頭排隊,為要摸一下這廟門外的石猴子,要是遇上猴年,排隊摸猴的人更是數不勝數。這些人去那裡摸石猴的目的,從這廟外頭掛的一幅標語可以看得出來,這標語上寫著:「朝拜千年觀,摸猴莫停留,今天好日子,幸福在前頭。」他們都是沖著求福氣取得。根據報導,每年這石猴都會被摸得很髒, 而且石猴的頭部都快被摸平了。

大多數人對這樣的事情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些人的舉動,背後卻反映出了一種心態,就是我們都希望得到福氣。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對福的追求所體現出來的無奈。從古自今,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福都有一種渴望,他們想出了各樣不同的方式來祈求福份。而且中国人的花样最多,有些人敲鐘;有些人燒香獻祭;有的是點孔明燈;有的是期望通過食物來求福氣,記得以前在國內的時候,每逢過年,都要吃魚,意思是要年年有餘,還要吃蠔豉,也就是一種曬乾了的牡蠣,加上髮菜,寓意著好事發財。總之,人們祈福的方式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但這些東西真的會給我們帶來福份嗎? 本文試圖探討一下什麽是真正的福份? 福從何來? 最美好的福份是甚麼?

甚麼是福, 福從何來?

  我們的古老先賢對福的理解是「五福臨門」,根據《尚书》的定義,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就是說,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容忍善终是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美妙了。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但卻折磨,有的人身體健康但卻贫贱度日,有的人富贵卻短命或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贱而烦恼,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十分操心。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单就五福的变化来说,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完好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
   
    要全然得到這裡講到的五福,實在是太難了,而且許多的因素都不是在我們的掌控當中的。所以我們今天的大多數人,都只能無奈地把福當作一種運氣,雖然採用了各樣的方法,但其實對於能否得到所祈求的福,一點把握都沒有。這都是因為我們不清楚福的真正來源所導致的,所以人們只能五花八門地亂求,結果往往是讓人啼笑皆非

  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所求的福分到底是什麽?我們時常把福分說成祝福。既然是祝福,就不是自己可以求來的,一定是祝的一方主動給予的。那給予祝福的真正來源是甚麼呢?我想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祖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示。根據中文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解釋,福就是「祐也」,而祐則是「助也」或「神助也」。也就是說,有神的幫助就是福。中文的「福」字是帶示字旁,就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看來我們的祖先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提醒,福是從神而來,與神有關的。

如果我們對基督信仰有一定的了解,就會知道聖經裡所描述的神,是一位樂意賜福的神,祂創造了人類,還要把諸多的福氣賜給我們。按照聖經中創世記的描述,神在創造大自然和人類以後,「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一:28)  按照和合本這部聖經的翻譯,「福」字在整本聖經中出現了593次,「賜福」這一詞出現了107次,「祝福」103次,「有福」108次。光從這點來看,就可以看出聖經是一部充滿福氣的書,神的原意是要把各樣的福氣加添給祂所有子民的。

但是,當我們的始祖違背神墮落了以後,人類失去了神原本要賜給我們的許多祝福,本來在伊甸園裡是沒有死亡的,但因人的犯罪,疾病和死亡進入人間,本來我們根本不需要顧慮是否長壽和善終的,但現在卻把這些當成了福,可見我們的墮落是何等的深。在伊甸園裡,一切都有神的供應,人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不但如此,人與神還有直接的關係, 不但只是物質上得到了滿足,還享有神的兒女的特殊身份,可以說是既富有又尊貴,這是真正的「富貴」但在違背神以後,人要辛苦勞作才能糊口,所以我們才有了積蓄財富的渴望,其實我們所積蓄的這些財富,終歸有一天都會變得全然無有。在伊甸園裡,沒有戰爭,沒有天災,其和平和寧靜的程度遠超出了我們想像中的「康寧」在那裡,人還可以明瞭神的善惡標準,人的道德風尚自然也遠超出了我們所追求的「好德」的境界。

人對神的違背,就是基督信仰中講到的「罪」。這罪使人類斷絕了與神的關係,自然也就阻礙了我們去獲取神要賜給我們的美好祝福。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有指望了呢? 神是否因為人類的罪就不再祝福人了呢? 幸好我們的神不是那麼小氣的神,神還是要祝福我們的。的確,出於神聖潔的特性,祂不能與有罪的人同在,出於祂公義的特性,祂還要懲罰人的罪;但出於祂慈愛的特性,祂又希望能赦免人的罪,與人重新合好。神的這三個特性,就像是三條不相交的平行線,要同時滿足這幾個特性,看上去似乎是自相矛盾、無法自圓的但神有祂的方法,神為了要祝福我們,祂親自為我們預備了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通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成就了神對我們的救贖。因著這一救贖,人又可以重新恢復與神的關係,得到那許多失去了的祝福。能夠認識耶穌是我們一生能夠得到的最美好的福份

認識耶穌是最好美的福份

  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擔當了世人因犯罪而本來自己應當承擔的懲罰,世人的罪既然得到了懲罰,這就滿足了神公義的特性因為我們的罪債已經被基督代為償還,神就可以視我們如無罪,與人同在就不再妨礙祂聖潔的特性,這樣,祂就可以再次擁抱祂所愛的人,滿足了祂慈愛的特性。也可以說,神的這三個特性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找到了交點。

  人的罪使人與神隔開,無法接受神許多的祝福,但通過接受耶穌到我們的生命裡,我們就可以重新與神建立關係,重新享受以前無法經歷到的福份。信靠耶穌,所得的福份要遠超出我們所追求的五福,但為了比較起來簡單,我們還是可以從我們所熟悉的這五個方面來看。

    首先我們來看看長壽,每個人都希望能活得長久,所以我們想盡各樣的方法來養生。我們注意飲食,鍛鍊身體,尋找各樣的維生素和健康補品,試圖能延年益壽。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但一個人能活多久呢? 就算我們能活到九十歲或一百歲,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而已,與永恆相比,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果我們活在世上純粹是為了活得更長久,我們是一定會失望的,因為每個人最終都是要過去的。在理論上,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要死的,但我們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似地活著。很多人認為「死」這個字不吉利,平常都盡可能避免這一話題,甚至在選電話、門牌、或車牌號碼時都避免有4這個數字,因為4和死是諧音的。這反映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慌,信靠耶穌可以讓我們戰勝這一恐慌。聖經上說: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基督徒相信, 死亡並不是一了百了的終結,而只是我們在地上的旅程的結束,接下來的是有更美好的永生。這個永生,要比我們在世上的時間要長不知道多少。認識基督,可以讓我們得到這永生,這一福份要比在世上的長壽要重要得多。

  我們再來看看富貴,一般人認為有了錢就是富,這當然也沒有錯,但也不全對。前幾年我看到的一篇新華社的文章,就是很好的一個說明。這篇文章在講述了好幾位中國的超級富豪自殺的事件以後,著重分析了這些最近湧現出來的大款們的心態。長話短說,最後該文章用這樣的一段話來描寫這些有錢人的普遍處境: 「他們可能都在十分努力地去賺取舒適的生活方式,但卻好像失去了一顆喜樂的心,這就導致了許多問題的出現,包括關係的破裂、情緒焦慮不安、及對毒品的濫用等等。有些人甚至毀掉了自己的生命。」為甚麼會這樣呢? 很大的一個可能性就是因為他們心靈裡面沒有得到滿足。物質上的富有當然是好的, 但這不能從根本上滿足我們心靈的飢渴,所以有了錢以後反而讓人感到迷茫。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個人之所以想要拼命賺錢,除了不滿足的慾望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人們認為要有更多的錢財,以後的生活才有保障,或者才會被別人尊重,或者才可以讓子女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賺錢上都不甘落後。孰不知有了錢財以後,子女間為了這些錢反目成仇的家庭悲劇也是比比皆是。信了耶穌,我們知道祂是我們的保障,我們就不必為錢財而擔憂,我們可以把安全感建立在耶穌身上,我們也可以知足。知足比富足是更為有福的,保羅在聖經中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2-13)這是一個基督徒的生活態度。賺錢是永無止境的,只要我們認為自己還不夠,雖然可能已經擁有許多,還是貧窮。相反,如果因所擁有不多的一些而感到滿足,這就是富有。成了基督徒以後,可以讓我們知足,這就是富足。再者,我們的身份也因信耶穌有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都成了神的兒女,那份尊貴就更不用說了。

  下一點就是康寧,我們生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要不生病是不大可能的。但許多的研究都表明,是否有健全的信仰與人的健康狀態是息息相關的。其中有一個實驗就是幾年前在DUKE大学做的。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跟蹤了一千七百位六十四歲以上的老人,通過血液的測量來檢驗他們的免疫能力。結果發現,時常禱告及參加教會崇拜的人,他們的免疫系統要比那些不參與宗教活動的人要強得多。我想這樣的結果是一點都不奇怪的。健康的心態是打造健康的身體的關鍵因素之一。最近認識了一位醫術高明的中醫,許多人的疑難雜症,都被他治好了。但他在診斷時也常說,許多的病都是由心而出,這種病是他無法治的。一個人信了耶穌,可以放下許多心靈上的重擔,這一定是對我們的健康有好處的。同時,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是神的聖靈的居所,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所以基督徒應該是最有動力保全自己健康的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就會有更大的自制力,來抵抗不健康食品的引誘,以及改正不健康的生活習性。這樣,身體也自然會更健康。但這只是康寧的一部分,身體健康固然好,但內心的寧靜更為寶貴。在幾十年前,有一位老太太坐船從英國要來美國看她的女兒,船在大海行走的當中,突然有一天遇上了大風暴,情況非常緊急,大家都四處奔跑,試圖尋找藏身之處,而這位老太太卻很安靜地跪在甲板上禱告,別人跟她說:「趕緊禱告叫風暴停下來吧,否則你就沒命了。」但她卻平和地回答說:「如果神讓風暴停下來,我就平安地去美國看我的小女兒;如果風暴不停下來,我就平安地去天國,看我那先走一步,已經在那裡的大女兒,沒有甚麼可怕的。」這種安寧是出於她的信仰。有時候神會平靜風浪,有時祂卻任由狂風大作,但卻平靜信靠祂之人的心。耶穌對祂的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對了,有了來自神的平安,我們還憂愁甚麼? 還懼怕甚麼呢? 有甚麼比這平安更康寧的呢?

    再下來一點就是好德。有一次在跟一位在中國的親戚談到信仰的時候,他很自信地對我說:「共產黨也是教人行善的,你信你的基督教,我信我的共產黨就好了,我們井水不犯河水。」我跟他說,沒有錯,我從小也是接受共產黨的教育的,小時後還背了許多所謂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類的教條,我們都知道要做好人,但更多的時候就是行不出來。接受品德的教育是一回事,但我們根本的理論基礎就是沒有神,人類只是高級動物,按照弱肉強食的原則相處,只有適應環境,為自己多累積的人才能更好地存活。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從何談起去為他人犧牲呢? 我挑戰這位親戚說:「你可以找到任何一個以無神論的理念來治理國家,而最終没有走向徹底道德敗壞的例子嗎?」他想來想去也沒想出一個例子來。大家不仿也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以有神論治國的國家,不一定沒有腐敗,但以無神論治國的國家,一定會走向道德沒落的。所謂的道德,就是道和德的相結合,如果沒有正確的道作為基礎,能行出來的德是有限的。聖經中的道就是神,如果不認識神,我們儘管可以去教導人行善,但卻說不出要行善的理由。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樣的。神給了我們每個人良心,我們都知道行善是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認識神,我們行善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試想一下,我們會為那些我們所討厭的人做好事嗎? 即使做了,我們可以長期地做下去嗎? 信了耶穌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知道行善不是為人做的,也不是做給人看,而是為神而做的。這樣,我們就不會在乎報答,也不會在乎對象。聖經上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行善是神給我們的吩咐,也是祂給我們的神聖使命,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還會在好德上裹足不前嗎?

  五福中最後的一條就是善終。每個人都是要面對自己的生命終結點的。當我們面對這一天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有一位醫生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其中講到其實許多的病人都不是病死,而是被吓死的。病人發現自己得了重病以後,害怕面對死亡,結果是惶惶不可終日,心情日漸低落,導致病情加劇,時候還沒有到,就帶著恐懼和遺憾離開世界。我想大家都會同意這實在是太不善終了。人為甚麼會如此害怕死亡呢?原因就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結局。耶穌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十四:2-3) 信耶穌的人都知道,我們生命的終點不是結束,而是與神歡聚的時刻憑著這樣的信仰,我們不但不會懼怕死亡,反而還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盼望,可以歡歡喜喜地迎接永生。印度的圣雄甘地一生所作的貢獻是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但他在離世前數日曾寫到:「黑暗將我吞噬,我在祈求光明。」與他截然不同的是,基督教佈道家慕迪最後留下的話卻是:「這是我凱旋之日、加冕之日、榮耀之日!」這兩人的臨終之言,充分地表達了他們對人生的感悟, 我們不難想像誰是更為善終的

  我自己和許多的朋友一樣,來美國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基督信仰。自從來到美國的第一天起,就結識了許多基督徒。在與他們的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生活品質,是自己從前一直追求但卻沒有得到的。我從他們身上實實在在體會到了前面講到的種種福氣,讓我對這一信仰非常好奇和嚮往。經過一段時間對聖經的學習和思考之後,我自己也決志信主,成為一位基督徒。在那以後,我逐漸學習如何按照聖經的原則來生活。漸漸地,自己的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改變,也可以品味到這些福氣了。盼望每個人都能得到這一福份。

    或許你會問,接受了耶穌基督以後會怎麼樣呢? 我怎麼知道這些福氣已經臨到了呢? 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信仰是真實的,而不只是一些心理作用呢? 其實,基督信仰的作用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若誠心接受耶穌作為救主和生命的主,就一定會體驗到生命的改變,這就是基督徒蒙福的確據。
 
生命的改變是蒙福的確據

大家都可能留意到了,前面我所講的許多福氣,很多都是與心態有關的,是因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不同帶來的結果。你如果真心接受了耶穌作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就會用不同的觀念來看待人生和這個世界,你會發現你的心態會發生改變,這是因為神的聖靈會進入我們的生命當中,讓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聖經上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這個生命的改變,就是我們蒙福的確據。

我在接受耶穌以前,也算是一個中規中矩的人,外表看上去還挺謙和。但在那沒人能看見得內心深處,卻埋藏了許多的嫉妒和抱怨。我信奉的一個原則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互相利用的關係,根本沒有甚麼無私的愛。我還記得,以前我的一個室友得罪了我,我就想盡辦法給他出難題,在別人面前說他的壞話,試圖去孤立他。信主以後,在聖靈的光照下,我才體會到,那就是我天生的醜陋本性: 心裡只有自我,沒有他人,沒有對人的愛和寬恕。

中文的「我」字很有意思,如果你把它從中間分開兩半,就是「手」和「戈」。手裡拿著槍,那就是我。雖然沒有跟別人大打出手,但內心裡與他人的爭競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因為這樣的心態,內心沒有平靜。雖然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但卻沒有力量去突破自我。

信了耶穌以後,聖靈不但讓我更清楚地看清了自己的問題,還讓我有力量去面對自己這個天生的本性,去戰勝這個本性。逐漸地,我也可以體驗到聖經裡所講的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都是比五福更好的福氣。

除了內在品格上的改變以外,我外在的性格也因這個信仰得到了巨大改變。過去我是一個極度內向、靦腆的人,直到上小學的時候,對老師的點名都不敢應到。按照今天美國的兒童心理學的標準,我當時一定是患有嚴重的心理障礙的疾病。後來雖然年齡增長了不少,但內向的性格依然如故,我一直都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在來美國的飛機上,我一直還在給自己下定論:「在美國將來要自己去面試找工作,這是我根本無法做到的。」感謝主,我在來美國後幾個月就接受了基督信仰,從此生命就不再一樣了。我切身體會到了神與我同在。既然有神同在,還有甚麼好怕的呢?所以我信主後沒多久,就敢於主動與素不相識的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以及在教會和工作場所從事許多在眾人面前說話的工作

這樣的生命的改變,讓我卻確實實地經歷了神的存在。讓我知道我所得到的這些福氣都是真實的,是有確有據的。

我的這一改變,對我自己固然重要,但與歷史上許多生命改變的事績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從古至今,人因信耶穌而徹底改變了生命的故事,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在這裡挑幾位人物與大家分享。

第一位是出生於公元354年的奧古斯丁,這個人非常有才學,但生活卻是放蕩不羈, 經常與妓女為伍。雖然他很想結束這種污穢的生活,但卻沒有力量去改變。有一次神讓他讀到了羅馬書十三章13節的經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 他深受感動,於是決定信靠主耶穌。在此之後,他的生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與過去的生活一刀兩斷,開始了聖潔的生活。最後他成為了一位主教,也是著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他所寫的《懺悔錄》,至今都還是許多人拜讀的權威著作。

十八世紀在英國有一位牧師,名叫約翰·牛頓在年輕時曾經是水手,染上了許多水手的放蕩習慣:道德墮落、吃喝嫖賭、奸詐狡猾,以致於惡名遠揚。後來他還從事一項非常不道德的職業,就是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在真正悔改信主以後,他痛改前非,終身致力於反對蓄奴制度。最後他做了牧師,他為自己設計的墓碑是這樣寫的:「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一個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販奴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 他所寫的著名聖詩《奇異恩典》,至今都還是讓人愛不絕口。

最後我要分享的是一個現代人物,她是被譽為「跳水女皇」的著名運動員伏明霞。她是三屆奧運會的金牌得主,過去在國內也拜過佛,還受過密宗活佛灌頂。我也不知道這是甚麼意思,但聽上去是挺神秘的。她在二OO二年與香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結婚。之後,有一次伏明霞與娘家因一些事情鬧得很兇,這讓她心裡很鬱悶和難受。她和一位朋友提起了這件事,這位朋友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就開始一起禱告禱告後心裡完全平和了,之前的鬱悶和對家人的不滿,完全一掃而光。後來伏明霞也信主了,於二OO九年接受洗禮。她在受洗時的見證是這樣寫的:「信主前,我的事業及家庭發展比較順,顧慮不多。但有了孩子後,掛慮的事情多了。特別是看見大規模災難,感覺人實是在太渺小了,同時也擔心家的現在和未來。信主後,最大的不同是心裡覺得平安。知道心裡的問題有上帝會安排, 感覺是輕鬆多了。每天禱告成為我不可或缺的習慣,每天感恩,亦把問題向主傾訴。另外,也清楚及肯定有永生,有了永恆的盼望,對現在面臨的問題不再看得太重。」

這些故事,都是生命改變的事例,也是生命蒙福的確據。你若願意相信,你的生命也一定會改變,你也一定能經歷到這蒙福的確據。

如果你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為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你可以通過以下的禱告,邀請祂進入你的生命。祂曾應許,只要你願意接受祂,祂就一定會進入你的生命,讓你也經歷到各樣的祝福。

    神啊,我从前不知道是您赋予了我生命,并且已经给我预备了许多的祝福。现在我认识了您,我愿意打开心门接受耶稣,作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感谢您赦免我的罪,求您管理我的一生,使我成为您所喜悦的人。奉靠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Friday, January 27, 2012

兩分鐘反思: 尊神為主

「到了獻晚祭的時候,先知以利亞近前來,說: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啊,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僕人,又是奉你的命行這一切事。」(列王記上18:36)

    這是以利亞在大戰巴力眾多的先知所作出的禱告,這個禱告可以讓我們學習到重要的侍奉原則。以利亞在禱告中強調了三點:神是主、人是僕、人當按神的命令行事。

    很多時候,我們在侍奉中取得成績以後,就容易喜歡突出自己,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做了事。其實,我們一切侍奉的果效,都是出於神的恩典,我們只是器皿而已。我們所做的一切事,都應當讓他人看到神的作為,而不是我們自己所起的作用,否則我們就是在竊取神的榮耀。

    學習彰顯神的榮耀並且隱藏自我,是一門難學但卻非常重要的功課,我們必須時常提醒自己尊神為主,謙卑為僕。這樣,我們的侍奉才會更有力量,也更加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