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 2013

兩分鐘反思:架子

「哈曼見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氣填胸。他們已將末底改的本族告訴哈曼;他以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滅絕亞哈隨魯王通國所有的猶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斯三:5-6)

  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是和睦相處的重要基礎。但很多時候,我們強調自己應當受到尊重,放不下架子,就往往會引發紛爭。我們的架子可能是源自地位、年紀、功勞、教育、資歷等等。哈曼心中的架子導致他最後被掛在了一個他自製的木頭架子之上。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與哈曼形成鮮明對比的人物是但以理,他大有智慧,曾為巴比倫王解決了曠世難題。但之後好像卻被遺忘了,王再有問題的時候,每次都是到了走頭無路時才想起但以理。但以理並沒有居功自傲而抱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完成他的使命。他的品格讓他經久不衰,是我們當效法的。


  在教會裡,提倡互敬互重,且願意放下自己的架子,才可以真正經歷到團結合一。

Monday, November 25, 2013

兩分鐘反思:眼中的樑木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木呢?(太七:1-3)

  十九世紀末期,天文學家們對火星上是否存在生物非常感興趣,著名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也不例外。當時的理論是,如果能夠在火星上找到運河,就很可能說明其上就有生物。羅威爾花了很多時間去觀察火星,在其上發現了許多他定論為「運河」的線條。因為他當時是權威人物,所以他的結論被廣為接受。今天,羅威爾的「發現」已經被否定,但人們不禁要問,為甚麼羅威爾當時看到了那麼多不存在地東西呢?原因只有兩個:第一,他渴望找到運河,結果是所思變所見,於是就「看到」了日思夜想的東西;第二,羅威爾當時眼睛患了一種病,讓他可以看到自己眼球中的血管。他看見的所謂「運河」,其實只是他自己眼球中的血管!


  當我們看到的盡都是別人的缺點的時候,其實可能只是我們的心態出了毛病,自己身上的病態影響了我們的視野。這是典型的看見弟兄眼中的刺,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Monday, October 21, 2013

成功的忍耐(扩充版)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一:2-)

  在世上可以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他人批评的人吗?绝对不可能!就连神的儿子,完美的耶稣,也曾被人指责为「贪吃好酒的人」及「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由此可见,受到批评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批评其实就是百般试炼中的一种。当受到他人批评的时候,我们心里一定不会好受,甚至有可能还会因此一蹶不振。但是,如果处理得当,这些批评反而可以成为试炼信心的机会,使我们的灵命更加长进,生出成功的忍耐来。所以,这是每个基督徒的必修课。

  实际上,受人批评,特别是在侍奉上受到批评,在各个教会是如此普遍的现象,领袖培训教材《合神心意的领袖》都就如何面对批评,专门设计了一课进行讨论。本文试图通过四个方面:忍耐的开始、忍耐的方式、忍耐的过程、及忍耐的成功,来分享如何正确面对批评,使我们可以迈向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 忍耐的开始:保持平和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被人批评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为什么呢?第一,我们都是罪人,虽然我们不大愿意承认,但事实上我们的理智是败坏的,这是因人类离弃神而堕落了的结果。因为这一败坏,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全面,有欠缺的。第二,我们周围的人都是罪人,既然是罪人,就一定不会以完全公正的眼光来看我们。不要说我们做得不完美,即使是十全十美,在罪人的眼里还是可以挑出许多的毛病来的。第三,魔鬼时常藉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阻扰神的计划,所以牠往往会在信徒间兴风作浪,挑起争斗。第四,神用我们受到的批评来建立我们,使我们有宽大的心胸与忍耐的力量来面对负面的评语,让我们在灵里更加成熟。

  从这几点可以看到,要避免批评是不可能的。若想不被批评,唯一可以尝试的,或许就只能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也就什么都不是。一艘船被造出来,永远停在岸边是最安全的,但却没有达到被造的目的。做得越多,犯错误的几率也越大,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也可能也会越多,被批评的机会就越大。但我们不需要因为被批评而觉得懊恼。被批评,甚至背黑锅,是在教会里侍奉常碰到的事情。所以,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不要说我们,就连保罗也常被批评:「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 所以,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讚。」(林前四:3-5) 在被批评的时候,即使我们完全清白,也不需要急于为自己辩解,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最终我们所有人都要向神交帐,只要问心无愧,就没有必要害怕他人的批评。我们要学会不被批评所影响,专心去做当做的事。

  被人批评,甚至承受冤屈,不单只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也是我们得救的记号和灵命长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精辟:「被冤屈是我们有限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我们的永恆归宿取决于我们怎样对待那些冤屈我们的人。」在圣经的属灵伟人当中,被批评承受冤屈,甚至是被蓄意陷害的人比比皆是:约瑟、摩西、大卫、以利亚、但以理等等,他们是因为灵命成熟才能经得起批评冤屈呢?还是被批评冤屈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呢?两者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佈道家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在三十四年间曾向二十至三十万的听众,讲过无数篇的道。他在英国及美国各处宣讲福音。所到之处,无不轰动。但他做得越多,挑剔他的人也越多。有一次他又收到一封信,指责他的人品。他就很简单地回了一封信,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对于你和其他批评我的人所说的那些种种不是,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我的缺点比你们所说的还要多得多。」他没有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必要为自己辩护。专心取悦于神,这是对付批评最好的方法。

  学习以平常心来对待批评,而不是针锋相对,这是忍耐的开始。但我们的忍耐是否就是逆来顺受,无可奈何的呢?不是的,在忍耐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主动以圣经的原则化解冲突,以最大限度地减低因批评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忍耐的方式:遵行圣经

  在讲述圣经的原则之前,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十分清楚的:我们的敌人到底是谁?神学家迦尔文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在一只狗的身后向它扔了一块石头,把这狗打得非常的疼。于是这只狗就拼命地去咬这块石头,可能心里想着这是报仇。其实它完全不知道,对它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块石头。这例子很大程度上可以表征基督徒之间的纷争。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楚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撒旦,于是矛头互指,耗费精力。

  一个教会如果无所事事,或者是基督徒在灵命上也不思进取,往往不会遇到撒旦的攻击,因为牠知道没有必要理会我们。但当我们的教会或个人在为神发光,为神作出美好的见证的时候,撒旦的攻击往往就随之而到。因为牠知道,击垮了这样的一个教会和个人,可以连累一大帮人。撒旦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撒谎,在弟兄姊妹之间造成冲突而纷争,破坏和睦。所以,当我们被人批评的时候,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醒这可能是来自魔鬼的搅扰。这样我们才可以就事论事,避免上当,把弟兄姊妹当作敌人。

  既然兄弟姊妹不是敌人,有了冲突就当尽力去化解。在这一点上,我们当遵守圣经中的原则。耶稣说:「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五:23-24神非常重视弟兄姊妹间的和好,所以要求我们要把之看作当务之急。圣经中的这一教导蕴含了三个重要的原则:第一,要直接面对批评得罪我们的人,不要在背后议论和辩白。很多时候,第三者的传言只会激化冲突的升级;第二,要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让怀怨变成积怨。不满情绪一旦变成积怨以后,就会很难化解;第三,被批评得罪的人必须采取主动,而不是等批评的人道歉了以后才修复关系。很多冲突其实都是由于误解导致的,如果被批评的人可以应用以上这些原则,大多数的冲突都可以马上化为乌有。

  耶稣还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太十八:15-17根据这个教导,问题要先从小范围内开始沟通化解,然后再按次序来逐步扩大层面。遵照这样的原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人际关係也不会留下太大的伤痕。相反,如果被批评的人也被私慾所驱动,不问青红皂白地反戈一击,来一个反批评,很可能就会导致没完没了的循环互相批评,最终是两败俱伤,教会也会因此内耗而变得无所事事,拱手让撒旦得胜。很不幸的是,这种现象时常在教会里出现。在教会里带职事奉,本来在人眼里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时常还会出现好心不得好报的情况。在这些时候,最自然的一个反应就是要极力辩解为自己讨个说法,或甚至就撒手不干了,其实这正是中了撒旦的下怀。

  撒旦可以利用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一不小心就会上当。遵照圣经的原则化解冲突,可以让我们少被撒旦利用。与此同时,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省察自我,迈向成熟。

. 忍耐的过程:改变自我

  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关键。大卫在诗篇一四一篇5节说:「任凭义人击打我,这算为仁慈;任凭他责备我,这算为头上的膏油;我的头不要躲闪。」笔者素常不买贺卡,但有一次意识到可能得罪了一位弟兄,就心血来潮想要写一张卡片向他道歉。但在商店里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一张是为认错道歉而设计的卡片。为什么承认错误的卡片哪么难找呢?是不是一般人都不愿意承认错误呢?这是碍于面子呢,还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或许我们认为认了错就会被别人责备或看不起。但如果我们知道神与我们同在,不论犯了什么错误,只要愿意承认,神就一定赦免,我们为什么还怕人怎样看我们呢?我们的安全感应该建立在神的评价,而不是人的眼光之上。

  我们都不是完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承认了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得到释放,经历到神的设免;否则的话,我们内心受到的责备很可能会把我们耗尽。圣经上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乾。」(诗三十二:1-3)

  所以,如果我们做错了事,就必须承认错误,而不是推卸责任。即使有时我们被批评,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我们也当省察,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言行导致了他人的误会,是不是我们没有做到让人无话可传?很多事情其实是处于灰色地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如果我们愿意承担责任,承认自己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也愿意带头改进,这一定不会让他人对我们产生鄙视和猜忌。恰恰相反,我们往往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否则的话,如果一味为自己推託,只会让他人有更多的话可说,让矛盾继续升级。

  基督徒常说要有爱心,但爱心是从忍耐而来。哥林多前书十三章讲述何为爱的时候,首先提到的就是「爱是恆久忍耐」(林前十三:4)。「忍」字是心上面放了一把尖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候神很有意思,祂往往把一些不可爱的人或一些令我们烦心的事放在我们身边,就是为了要淘炼我们的忍耐。如果没有这些人和事,我们也就没有机会锻鍊忍耐了。在侍奉当中,遇到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或者甚至是故意与我们作对的人,不要感到沮丧和懊恼,这是神给我们一个建造品格,促进生命更加成熟的机会。我们不需要感谢这些人,因为他们与我们为难,动机并不是要造就我们。但我们可以感谢神,因为祂让万事互相效力,让我们的品性得到了锻鍊。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容易被挑起怒气。在英语里的说法是Hot Buttton(敏感按钮),一按就会跳起来。中文的对应说法好像是尾巴,被踩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反弹,甚至还可能会暴跳如雷。本人的敏感按钮曾是一些带挑衅或质疑口吻的电子邮件。看到这些邮件,很多时候就会气不打一出来,马上就要回信为自己辩护澄清。但很多时候,邮件并不是最好的沟通工具,有时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结果是越描越黑,每封邮件都会惹出新的争端来。后来,本人的太太用圣经提醒本人:「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一:19-20) 这让本人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急于回应,是因为忍耐没有做到家。太太还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遇上类似的邮件的时候,至少在两个小时之后才回复。在这个缓冲的时间里,可以读经祷告,必要时还可以找人寻求建议。在采纳了这一建议以后,再与来信人沟通的时候,就不至于心怀怒气,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大不一样。在这一点上,太太就是帮助本人提高的属灵伙伴,对本人忍耐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敏感按钮,能够知道自己的弱点,面对批评得时候,可以在忍耐上有更多的操练,并善用这些批评来改变提高自己,其实是一个宝贵的功课。这也是走向成功忍耐的一大步。

. 忍耐的成功:饶恕他人

  饶恕人是神对基督徒的心意及信徒信仰生活的目标。圣经上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十八:35) 可见饶恕人最大的得益者是我们自己。不饶恕人,我们不但在世上会继续承受痛苦,将来还要接受神的责问。圣经上还说:「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四:20) 一边说要效法基督,一边在记恨他人,这只能说是自欺欺人。饶恕人是实践基督信仰的关键一环,基督已经为了使我们得到赦免,献上了自己的性命,我们为何还因一些过节而与人纠缠不清呢? 不饶恕人就是不爱人,不爱人就是不爱神。在这件事上,我们每个人最终都是要向神交帐的。

  真心饶恕人,除了可以向神交帐以外,还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和医治。记得有一次被小虫叮了一下,痒得难受,就不经意地去挠,结果是挠得太重,把皮都抓破了。在癒合的过程当中,每次到了快好的时候,患处又很痒,自己又不自觉地去挠,来来回回好几趟,每次都把结的疤抠破了。后来,不得不告诫自己:这只虫子都早已不知去向,为何还因它不断地伤害自己呢?最后在意志上作出决定:不管伤口有多痒,都不要去挠它。结果很快就痊癒了。与人相处也是一样的,得罪我们的人只作出了一次的伤害,如果我们不愿饶恕,每想起这个人就如同再被伤害一次一般,平白给自己加添折磨。所以,为了神,为了自己,都应当好好实践饶恕人的教训。

  真心饶恕人,就是不要再让受到伤害的事来缠绕自己,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却是必须做的。《密室》这部小说,记载了作者彭柯丽(Corrie Ten Boom)一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收藏搭救犹太人的感人故事。彭柯丽一家因为见义勇为,全都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她是全家人中的唯一生还者。在彭柯丽后来的写作当中,她提到有一次别人对她造成伤害,让她一直没有办法释怀,所以她必须向一位牧师请教。在谈话的过程当中,教堂的钟声响了起来。这位牧师指着教堂的顶尖,语重心长地对彭柯丽说,这钟能够悠扬地响起来,是因为下面有人拉绳子,绳子被拉一次,这钟就可以响上一段时间,要钟声完全停下来,下面的人就必须停止拉绳子。彭柯丽一听就明白了,饶恕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受到的伤害,我们必须把绳子放下,才能够真正在内心得到平安,结出成功忍耐的果子来。

  能够做到真心原谅他人,就是在接受批评这一试炼中成功了。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的人,是知道如何把别人扔向他的砖头垫在脚下当地基的人。」他人的批评论断,就是这些砖头。善于面对,就可以使我们的灵命更加牢固,让我们站得更高更稳。


  作为总结,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若要练就成功的忍耐,就必须首先保持平和的心态,然后遵守圣经的原则化解冲突,并在这过程中反省改变自己,最后,要学习去原谅批评我们的人。盼望基督徒们都一起来学习实践这些原则,让我们自己的灵命得以提高,促使教会更加成熟。愿神帮助我们。

Saturday, September 7, 2013

两分钟反思:隱藏自我

王啊,你在床上想到後來的事,那顯明奧秘事的主把將來必有的事指示你。至於那奧秘的事顯明給我,並非因我的智慧勝過一切活人,乃為使王知道夢的講解和心裏的思念。」(但二:29-30)

        但以理成功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這件事應該是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但他卻是一再刻意推卻自己的功勞,沒有絲毫的居功自傲,而是完全把榮耀歸給神。這是典型的「高標準做事,低調做人」,是值得基督徒效法的。不幸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做事的標準不高,而且在有了一些成績之後,就急於邀功。望但以理的榜樣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好的借鑒。神使用我們,不是為了讓人看到我們的能力,而是讓他們能夠認識在其中掌控的神。

Monday, August 26, 2013

战胜沮丧

        或许一般人会认为,在教会里大家都有爱心,一切事情都应该顺顺利利,在其中不应该有受挫和沮丧的感觉。但实际情况却好像不是这样的。不论是从圣经里,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都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一些为神大发热心的人,都很不幸地曾经陷入沮丧和忧郁之中。本文就针对这个题目来作一分享,深盼借此可以一同学习怎样战胜教会生活当中的沮丧。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圣经的人物,了解基督徒为何会在教会的侍奉和日常生活中感到沮丧。

 一. 基督徒为何感到沮丧

        第一个人物是位先知约拿,神吩咐他去向敌国亚述的人宣告:神的审判即将临到他们。由于害怕这些敌人的凶悍,或者是根本不愿意看到他们可能会悔改而得到神的赦免,约拿就往相反的方向逃跑。结果神用了各样的方法来管教他,包括让他被人扔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又让他被一条大鱼吞入肚子里,一待就是三天。最后他终于悔改顺服,不再害怕这些敌人的凶残,勇敢地去到了亚述的尼尼微城,宣告神的信息,为神完成了祂所要做的工作。由于亚述人听到了约拿的宣告,从国王到百姓,都纷纷悔改,神就赦免了他们。这让约拿非常的不高兴。当时亚述是以色列的死对头,一直想要把以色列灭掉。约拿可能想着这正是神帮助以色列,灭掉这一敌人的好机会。谁知道神却没有灭掉他们,这让他好不失望。所以约拿在尼尼微城外搭了一座棚,他坐在棚子里,向神发怒并且求死。他对神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拿四:8)相信这是出于极度的沮丧而发出的请求。

        第二位人物是先知以利亚。他曾行过许多的神迹,包括让死人复活,让约旦河的河水分开,并且他不祷告求雨,天就三年不下雨。他也曾多次经历过神迹,包括在他危难的时候,神为他提供日用的饮食。他的人生高峰,是在迦密山上,一人面对巴力的四百名假先知,与他们大战并且大获全胜,并且为干旱已久的以色列带来了人们望眼欲穿的倾盆大雨,大大荣耀了真神耶和华的名。由于以利亚是跟随真神的,而当时的国王亚哈和王后耶洗别是拜偶像巴力的,耶洗别就发重誓,一定要把以利亚给杀了。当以利亚听到这个消息后,就不得不四处逃生,最终逃到了旷野里头。有一天他在旷野里走终日行走,实在是累得不行了,就去到一棵罗腾树下,也坐在那里求死。这位似乎可以呼风唤雨,紧紧跟随神,并且大行神迹的先知对神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或许他一直认为他要比以前来的先知们要强,可以比他们做成更大的事,而且不必经历他们所遭遇的结局。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利亚当时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并且陷入了无比的受挫和沮丧当中。

        第三个人物是以色列的领袖摩西。他自小在埃及王宫里接受上等的教育,因着为以色列人打抱不平而杀了埃及人,于是不得不逃跑,之后做了四十年的牧羊人。后来神呼召他,要他把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带出埃及。神曾帮助摩西在埃及法老面前行了十次的神迹,让这位心地刚硬的法老不得不折服,让以色列人全数跟着他出了埃及。出了埃及以后,摩西又靠着神,把红海分开,让以色列人从中行走旱地而过,而后又让水合起来,淹没了前来追赶的埃及军队。之后摩西带领这大约两百多万的民众,在旷野里漫游,多次行神迹,包括在没有肉的地方给他们肉吃,在没水的地方给他们水喝。对于这样的领袖,民众自然应当百依百顺,唯命是从,不是吗?但实际情况却是刚好相反,百姓们却是时常抱怨,甚至是公然反叛。有一次,百姓又发怨言,招致了神的惩罚。摩西也在这一处境下崩溃了。他对神说:“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你这样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时将我杀了,不叫我见自己的苦情。”(民十一:14-15)他认为神要是怜恤他,最好把他给杀了。只有是身处绝对痛苦之下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

        这些人都是经历了神的大能,并被神所重用的人物。但好像他们都有不想再活下去的念头。问题出在哪里?是神离开了他们吗?不是的。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问题。约拿认为神的安排不合理,认为神没有他对,所以他向神发怒,他犯的是“自义”的错误。同时,他把注意力专注在事情上,当事情的结局与他想象的不一样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以利亚觉得自己很可怜,开始时他可能以为自己了不起,可以胜过在他前头来的先知们,结果却发现自己也有很大的局限,所以他悲哀求死。他犯的是“自怜”的错误。他把目光专注在自己的身上。摩西看到的是一群忘恩负义的人,自己为他们鞠躬尽瘁,他们却还是抱怨反叛,让他觉得服侍他们实在是没有任何的意义,这就促使他自暴自弃了。他犯的是“自弃”的错误。他把目光集中在他人的反应之上。 同样的,基督徒在侍奉和生活当中,若是带有自义、自怜、自弃的心态,同样也会陷入沮丧。这些错误的心态,也是绝大多数的沮丧的来源。了解了这一点以后,本文继续要分享的,就是基督徒如何克服这些心态,以战胜沮丧。

二. 基督徒如何战胜沮丧

    我们可以用保罗作为例子,来探讨他是如何战胜沮丧的。保罗是一个为神尽忠尽职的人。他向无数的人传过福音,建立过多家的教会,写下了新约圣经中将近一半的书卷。但虽然他为神摆上了一切,他在世上的遭遇却是凄凉的。在圣经上他自己说:“他们是基督的仆人吗﹖(我说句狂话,)我更是。我比他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林后十一:23-28

    保罗受了许多的苦楚,而且这些痛苦完全都是因为福音的缘故而承受的。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跟神诉说:“你有没有搞错?应该受鞭打、被棍打、被石头打的,是那些拒绝福音并且打我的人,现在这惩罚反而落在了我这一忠心耿耿的人身上,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吧。”他也完全有理由觉得自己处境的寒凉:“神虽然应允与我同在,但我却要面对这么多的危险,甚至又饥又渴,并且要赤身露体受寒冷,我实在是比所有的人都可怜!”他也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托:“我所受的伤害已经够多了,所面对的危险也远超出常人所能承受的了,这些为教会挂心的事,我实在做不来了。神阿,你交由他人去做好了。”但保罗并没有这些自义、自怜、自弃。保罗有没有求死的理由?一定是有的。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对生命的终结的理念是:“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一:23-24他虽然盼望能够早日结束在世上一切的劳苦,能够尽早与基督相聚,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让他有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一般基督徒与保罗相比,景况又如何呢?不论我们遭受如何不公正的待遇或冤屈,经历多少的痛苦和挫折,或许都不及保罗的千万分之一。但很多时候,基督徒在一不顺心的时候,就采用“一哭”(喊冤)、“二闹”(争斗)、及“三上吊”(放弃)的方式来应对。这其实是走向沮丧和忧郁的捷径。感谢主,圣经中保罗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榜样,让我们可以学习正确的处理方式。

    保罗临终前在监狱里给提摩太写了一段话: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你要赶紧的到我这里来。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独有路加在我这里。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我已经打发推基古往以弗所去。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铜匠亚力山大多多的害我;主必照他所行的报应他。你也要防备他,因为他极力敌挡了我们的话。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使福音被我尽都传明,叫外邦人都听见;我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主必救我脱离诸般的凶恶,也必救我进他的天国。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提后四:6-18

    保罗写提摩太后书的时候,是被关在罗马一个又湿又暗的牢房里,基本上是在那里等待被判死刑。从这几节经文我们再次可以看到,保罗的处境是凄凉的。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离他而去,还有人要加害于他,显然他还是在寒冷之中。但从他语气当中,我们看不到抱怨和忧郁。相反,这段的经文给人以一种振奋和鼓舞的感觉。为什么保罗有这样的力量呢?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则,值得我们思考和效仿。

原则一:定睛于神。当我们把眼光专注在事情上、自己身上、或是他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会感到失望、失败、灰心、孤寂、虚空,最后导致沮丧和忧郁。保罗相信的是最后有神公义的审判。到那时,一切的是非曲直都要被理顺,我们所受的一切冤屈也会有神替我们抚平。所以,对迫害他的亚历山大,他可以说:主必照他所行的报应他。凭着这样的信念,他就知道申冤不是在于他自己,而是在于公义的神。这样,他就不会为今天所遭遇的不公而自觉可怜,或去怨天尤人。

    定睛于神,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盼望将来有神荣耀的冠冕为信徒存留。在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或许我们都有留意到,得胜的人除了拿到奖牌以外,还会带上一个橄榄枝编织的头冠,这就是源于保罗时代的传统,当时竞技比赛得胜者的荣誉就是一个这样的冠冕。为了这一荣誉,运动员们可以忍受千辛万苦,在身体和意志上不断磨练自己,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基督徒就像是一个在赛跑的运动员,将来神有一不朽坏的冠冕等着我们,就是祂对我们的认可和赞赏的记号。这是何等大的一个荣誉!持守这样的一个盼望,我们就会知道现在所承受的劳苦,全都是为了磨炼我们的意志和品性,以建造神希望我们拥有的品格。这一切都是为得到那冠冕而作准备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重担和难处看得是至暂至轻的,不至于轻言放弃。

    定睛于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保持对神的信心。在世上,有许多的事情会让我们心寒,有许多的人会让我们失望。但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持守的,就是神是信实的,祂从不误事!保罗在危难当前,确信神在他身边,给他加添力量,也确信神一定会拯救他脱离诸般的凶恶,也会让他在天国里有份。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保罗能够从容面对各样的挑战而不觉孤独和沮丧,并且能够谦卑顺服,而不是自以为义,从而经历沉着和喜乐。

    定睛于神,可以让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环境所左右。在《回首百年殉道血》这本书中,记载了在一九OO年义和团事件中殉道的许多外国宣教士的遗言。从这些遗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了主的缘故,个个视死如归,无怨无悔。其中一位名宣教士名叫容有光,他的太太(Sarah Alice T. Young) 在殉道前给同工的最后一封信中说:“狂风虽怒吼,波涛虽汹涌,倘若我们不看环境而转眼定睛向着主,那么一切便安然。”另外一位在中国殉道的宣教士纪长生牧师(Stewart McKee) 在临终前写道:“在这境遇中,认识到亲爱的主永远不会做错,那是何等大的安慰啊!”这些都是定睛于神而战胜沮丧的活例子。

原则二:寻求帮助。很多时候,基督徒都很爱面子。你问他好不好,答案都是很好,但其实是他们心中的感觉一点都不好。基督徒害怕分享自己的难处是软弱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骄傲的彰显。保罗在这段经文里,向提摩太诉说他艰难的处境,并请求他和马可的帮助,就给我们作出了寻求帮助的示范。每个基督徒在属灵的成长上,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无法独自看守自己的心灵。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倾吐内心挣扎的对象,这样的人不容易找,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很多时候,我们一人独自挣扎,内心堆积了许多的苦毒都还浑然不知。通过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试探和诱惑,彼此代祷,恳求圣灵的带领,必然会减少跌倒失败的机会。但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骄傲的本性,导致我们不大情愿与他人作深度的分享,以至于灵命停滞不前,也在不自觉当中渐渐走入沮丧。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与人分享喜乐,喜乐加倍;与人分担愁苦,愁苦减半。”

    提摩太是保罗的义子,在辈分上比保罗小,属灵成熟度上也远比不上保罗。但保罗愿意求助于他,与他分享自己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可见保罗在这方面的谦卑。所以,我们要寻找的属灵伙伴,也不一定是要在各方面都比我们更成熟的人,但最好是清心爱主的人。否则,若我们与爱抱怨的人为伍,自己也会变得爱抱怨,常与喜欢批评的人扎堆,自己也会变得喜欢批评。保罗写给提摩太的另外一句话说:“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二:22)如果你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属灵伙伴,建议你留心一下神的供应,放下心中的骄傲,尽早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愿意在主里长进的人,让你们一同成长,互相建造。

原则三:赦免原谅。梅奥诊所(Mayo Clinic是世界著名的医疗机构。在它的网页上,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原谅人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其中讲到,不原谅人会导致人的焦虑和忧郁,并且会让人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目标,造成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而原谅人则有许多的好处: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减少焦虑和压力、降低血压、减低忧郁的程度、减少酗酒和使用毒品的可能性等等。由此可见,圣经里要求我们去原谅人,其实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忌恨一个人,往往会成为我们心中的苦毒,这样的苦毒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清理,不但会夺去我们心中的喜乐,甚至还可能会成为我们心中的烈火,把我们自己给烧尽了。所以我们最好学习保罗的样式,他没有诅咒那些迫害和离弃他的人。相反,他可以坦然地说:“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

    讲到原谅人,有三点是必须提的。第一,饶恕是一个过程,耶稣要求我们饶恕弟兄七十个七次。但人生在世,很少会碰上有人干犯我们七十个七次。很多时候是因一次的得罪,而导致了持续的伤害。所以饶恕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只是一次性的决定。每当我们想起一件受到伤害的事情的时候,就要再次作出决定:饶恕。第二,在饶恕的过程中,如果只看到他人的过错,而不愿反省自己的亏欠,我们就如同站在高人一等如同施舍者的位置上。这样的心态会妨碍我们去彻底地原谅。所以,真正饶恕的秘诀还在于改变自己,要时常反省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进和必须请求原谅的地方,然后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才可能做到彻底的原谅。第三,要做到真正的饶恕,必须体会神的心意。我们不是等到了对方变可爱了,或者是他向自己道歉了才饶恕,而是理会神在其中的安排和美意。约瑟时常体会神的心意,所以在对待出卖他的哥哥们的时候,圣经有这样的记载:“约瑟对他们说: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神呢﹖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现在你们不要害怕,我必养活你们和你们的妇人孩子。’于是约瑟用亲爱的话安慰他们。”(创五十:19-21)他能够体察神的心意,所以他注重的就不再是哥哥们的歹心,而是神的美意;他想到就不再是因被出卖而经历的一切苦楚,而是神所成就的美好光景。这样,他就有力量去彻底原谅他的哥哥们。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带着自义、自怜、自弃的心态来待人处事,特别是在教会里的侍奉,是很容易导致沮丧的。从保罗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战胜沮丧的原则,就是定睛于神、寻求帮助、和赦免原谅。希望我们都能应用这些原则在我们的侍奉和生活当中,以至于越侍奉越甘甜。最后在与主相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放胆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愿神帮助我们。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Tuesday, August 6, 2013

两分钟反思:神的保护

「保护你的是耶和华;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诗一二一:5

  上个周末全家出城,在回来的路上经历了惊险的一幕。当时本人在一条四道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前面的一辆白车突然停了下来,而且车子周围是烟雾上腾,可见司机是在紧急刹车。本人也本能地猛踩车闸,勉强在这辆车前不到一米之处停了下来。这时脑海里闪过了许多的念头:「后面的车子会不会撞上来?」、「孩子们坐在后排会不会受伤?」等等。过了一两秒钟,发现情况还好,于是就把车子换到了左边的一条道上,准备加速超过前面的白车继续前行。但正是这个时候,突然看到一辆黑色小轿车,从最右边横着串了出来,在前面的白车前,由右至左横跨四条车道,最后一头撞在了高速公路中间的水泥挡板上,整个车子调了个头,在离本人车子5-6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如果本人加速早了一些,或者这辆车子继续打转,本人就很有可能会与它撞个正着。

  事后想起来虽然还心有余悸,但却对神的保护充满了感激。进而再想一想,遇到了这样的特殊事件,我们自然会体会到神的保护。但又有多少时候,神早就防范于未然,为了保全我们而没有让我们进入到这种特殊的情形之中呢?曾多少次阻止了酒后的司机出现在我们面前呢?这些都是我们不知道的。但我们可以相信,神爱我们,时常都在保护我们。特殊经历只是对此的一个提醒而已。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Thursday, July 4, 2013

兩分鐘反思:得益處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馬書:28-29)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基督徒常用以上的經文來聊以自慰。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認為神會變壞事為好事,最終都會有皆大歡喜的美好結局,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得益處」。但這似乎不是聖經中的意思。從上面的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神讓我們經歷磨難,為的是讓我們效法耶穌基督。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從來不經歷苦難,又怎能體驗基督的處境,而模仿祂的榜樣呢?能通過磨難練就基督的品性,這才是真正得到了益處。

兩分鐘反思:好人遇壞事?



「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三:10-12)

時常聽到人對神的質問: 「爲甚麽壞事會發生在好人身上?」咋聽上去好像這一問題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卻發現其中有不少的問題。首先,這樣的問法一般是基於自己是「好人」的基礎上;其次,我們已經假設「好人」不應該遇到壞事。用這樣一種「受害者」的心態來看世界,是很容易產生苦毒和抱怨的。

聖經上說,沒有義人,一個也沒有。我們有否想過,我們這些即不義也不配的人,為何又經歷了這麼多的好事呢?若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來看世界,自然會培育出喜樂和感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