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2, 2014

两分钟反思:全幅的美景

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现在你们不要害怕,我必养活你们和你们的妇人孩子。于是约瑟用亲爱的话安慰他们。」(创五十:20-21


  欣赏一幅世界名画,如果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幅画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或许不会认为这幅画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可能还会认为它是败笔。唯有看到整幅图画的全貌,我们才会真正感叹它的精妙。约瑟就是因为坚信神要勾画一幅美丽的巨作,而他自己的苦难只是这巨作中的一小部分,这一信念促成他成功超越苦难,并彻底原谅曾伤天害理出卖他的人。他不但完成了神的嘱托,也成为后人的榜样。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Tuesday, November 11, 2014

分担重担

「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这样,他所夸的就专在自己,不在别人了,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加六:2-5)

  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真是一个可悲的光景,也反映出了人自私的本性。但如果把这个故事里的和尚换成了基督徒,结果会怎么样呢?因为我们是基督徒,就一定会比这些和尚强,所以一定不会犯他们的错误。是这样吗?我们结局如何,其实是取决于我们怎样过基督徒的生活。每个基督徒,有圣洁无私的新生命,但也有污秽自私的旧本性。如果我们都顺服那自私的本性,大家就会彼此推托重担,结果可能跟那些和尚也没什么两样,这样的教会必将懒散冷漠。但是,如果我们愿意顺服神的教导,让我们里头新的生命不断长进,就会大家一起分担重担,我们的前景就会完全不一样,教会也定然火热团结。要建立这样的教会,我们就需要掌握圣经中关于分当负担的原则,然后我们必须知道怎样担当自己的担子,最后是学会如何彼此互相担当重担。

一.       分担负担的原则

  不论是在个人生活里,还是在教会的事工中,我们都有许多的挑战和任务,基督徒当如何面对这些担子呢?加拉太书六章2-5节给出了一个原则,就是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和「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这听上去好像有些自相矛盾。互相担当是要同舟共济,而自己担当则是独当一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什么时候要互相担当,什么时候要自己担当呢?

  其实,这几节经文中的「担子」,指的是如同双肩背包的那种背负,是轻的,也是各人背得起的。这样的担子我们要自己承担,这是每位基督徒的责任。而「重担」则是那些超常的负荷,是不寻常压力,是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的。这样的重担我们要互相担负,这是每位基督徒的义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天气预报,知道暴风雪要来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准备。这包括预备足够的食物和饮水、预备急救包、及提前给车子加满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是必须自己担当的担子。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不要依赖别人,不要想着许多弟兄姊妹都很有爱心,如果有问题,就向他们求救,自己就不用作准备了。但是,如果这场暴风雪来得很凶猛,导致一些弟兄或姊妹的家里停电了,暖气也停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好。这时,家里没有停电的弟兄姊妹就当伸出援助的手,把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接到自己的家里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就是自己担当和互相担当的完美结合。

  在教会里的侍奉也是一样的。举个例子,讲员得了讲道的职分,就当认真准备,尽最大的努力把圣经的信息讲得清楚明白,起到造就人的作用。这包括花时间仔细思考所要讲的经文、寻找相关的资料、遴选合适的例子、祷告寻求神的启示、并学习清楚地表达信息。这是传讲信息的人的担子,自己必须背负。讲员不可以自许站在这个位置上,就是有了权柄,于是马虎对待不求改进,结果是浪费大家的时间,也亵渎了神的圣坛。而作为听道的人,大家也是有责任的,首先,我们要为讲员在祷告上有所付出,求神赐予他足够的智慧、体力、和启示。如果我们对讲员不满意,首先要问的是自己有没有为他祷告;其次,在听道的方式上对讲员表示支持,比如说准时到场及认真聆听等等,这对讲员将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最后,会众对讲员也应当有所包容,讲员虽已尽力,但有时可能会出错,有时讲得或许不尽人意,我们需要学习理解并且设法帮助他提高。这些都是互相担当重担的举措,是会大大促进教会的讲坛事工的。

  除了讲台的事工以外,教会里所有其它的侍奉都应当建立这样的模式。负责带领事工的弟兄姊妹须尽心尽力,以身作则。其他的会友们则在祷告上、参与上、及鼓励上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就实践了圣经所教导的分担重担的原则。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从事教会里各样的事工,大家就一定会越侍奉越甘甜,教会将是一个合神心意的教会。

  所以,我们有自己的担子,也有共同承担的重担。具体到属灵追求上,我们如何担起自己的担子呢?

二.       担当自己的担子

  神拣选我们成为基督徒,不单只是要赐给我们福份,同时也给了我们责任。我们在这些责任上做得如何,终归有一天是要向神交账的。圣经上说:「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稭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林前三:12-14)这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是基督徒得救的确据。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建造工程。最后,神要检验我们的工程。这是一个火的检验,不是投机取巧可以通得过的。这个工程的建造,就是每位基督徒当担负的担子。

  担负这个担子意味着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命的成长。一个小孩子背负不了什么担子,只有身子长大强壮了,才能越来越胜任。在教会里,会看见一些基督徒信心软弱,摇摆不定,经常需要他人的劝导和辅助。这种情况对于信主不久的弟兄姊妹是正常的。但如果在信主相当一段时间以后还这样,就有问题了。这说明了这些信徒在生命上长进得太慢,致使他们没有力量去挑起自己的担子。

  我们的生命当如何成长呢?很多时候我们在教会会听到一个简单的回答,就是要读经加祷告。这个公式没有错,但却是很不全面的。读经祷告固然在我们的成长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基督徒的成长所包括的层面,要远超出读经和祷告。有人做过观察,对任何的知识,若只是听说,人很快就会忘记超过90%;若是看过,大概可以记住50%;若是做过,则是可以明白和记住90%。实践过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所以,如果光是用头脑去读圣经,我们的生命是不会有太大的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圣经上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十二:2)从中可以看到,要察验神的旨意,关键是在于心意更新而变化,使自己的生命更像神。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思意念里面,有多少是神的旨意,有多少是自己的意思。举个例子,比如说是神占10%,自己占90%,如果我们的心意不断按神的旨意更新变化,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是神占20%,自己占80%。之后就有可能是30%70%,及40%60%等等。以此类推,我们的心思意念中,神的旨意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每个决定,符合神心意的几率就越大,我们是不是就越能了解神的旨意了呢?所以,心意更新而变化是基督成长至关重要的一环。

  心意更新而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心意更新变化,体现在我们对神的话语的追求。这个世界越来越离弃神,对圣经也是越来不屑一顾。我们是怎样对待圣经的呢?诗篇一一九:11说:「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唯有知道了神的吩咐,才有可能知道什么是神的意念,也才能知道自己的心意要往哪个方向去改变。神的话语是心意更新变化的基础。基督徒生活的最高准则就是圣经,它是我们人生的使用说明书,撇弃了它就很可能会闯祸。有一次本人买了一个书架,需要组装。在这之前,本人已经装过好几个类似的书架,所以想着只要如法炮制即可以了,没有必要看说明书。结果,装出来的书架是里朝外,外朝里,只能拆掉重装。同样,对圣经不了解,我们对生活的经营就会出现错误,基督徒的生命也不可能健康地成长。许多的基督徒,在信主多年以后,对圣经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东听一点和西听一点的阶段,自己没有通读,更谈不上自己正确解经。这是没有心意更新变化的表现。要取得突破,我们必须渴望了解神的话语,建立认真读圣经的习惯。在教会里勤上主日学也是很好的了解圣经的途径,大家必须把握这样的机会。

  其次,心意更新而变化,体现在我们对神的话语的应用。在读圣经的时候,我们会读到一些与我们的经验、传统、理性或逻辑相冲突的教导。比如说,圣经教导我们要爱自己的敌人,为逼迫我们的人祝福;圣经还教导我们说要彼此顺服,谦卑舍己。这些都不是容易做到的,也不是我们按自己的本性愿意去做的。读到这些教导,我们如何反应呢?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脑海里,当作一个圣经知识,然后千方百计找借口推托而不去实践。在《安娜卡列琳娜》一书中的卡列琳就有这样的一个借口,虽然他自称是基督徒,但在谈到爱人如己的时候,他说:「我可以爱恨我的人,但我无法爱我恨的人。」对于同样这个教训,也有人说「我并不爱自己,所以也没有必要爱他人」。一个心意更新而变化的基督徒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我们要让圣经的教导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用自己固有的观念来衡量圣经的可行性与否。只有这样,我们读圣经才会读到心坎上,而不只是在脑袋里,我们就会行动起来,用手和脚来读,而不是用眼睛和嘴巴读。祷告也是一样,带着心意更新的态度来祷告,我们就会先省察自己心灵的不足,而不是注重供应的不够,我们会询问神要我们做什么,而不是强求神来成就我们的意思。 

  心意更新而变化,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察验自己的行为

  在金钱观念上心意更新而变化。这个世界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要一切向钱看。圣经告诉我们,天父必然看顾我们的需要,而且施比受更为有福,清心的人是有福的。我们相信圣经的教导吗?时常有人人会问基督徒应当如何使用钱财。一个标准答案就是把收入奉献10%,存起10%,然后计划用剩下的80%来过日子。这是一个教科书式的答案。本人持守的是一个更简单的原则,就是什么使我高兴,我就花钱在什么上面。这个原则不需要改变。但关键在于什么会使我高兴,这是应该时常在变的。很多时候我们注重一个基督徒在金钱上的奉献有多少,但更能说明一个基督徒心意的,是他怎样使用那些没有奉献出来的财富。过去让我们高兴的,可能是高的收入、数额大的存款、豪华的房子、比他人优越的条件。但在心意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意识到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恩典,我们只是神的管家,应该会变得更喜悦于积财宝在天上,把金钱投入到天国的建造和对他人的帮助。

  在时间支配上心意更新而变化。这个世界告诉我们,我们是时间的主人,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上教会敬拜神,或者平时读经祷告,可以让心灵得到安息,确实不错,但要适可而止,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忙。结果一忙起来,就把神给忘了。其实,忙就是心死了,忘就是死心了。我们有时常反思,我们都在忙些什么吗?我们忙的事有永恒的意义吗?圣经告诉我们,万有都属于神,这包括我们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时间的应用上,要寻求神的旨意。当我们把时间看着是属于自己的,就会把侍奉神和在信仰上的操练当作是一种牺牲。但如果我们心意更新而变化,承认神在时间上的主权,我们在信仰上的时间投入,就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时间有限,为了按神的旨意平衡各方面的需要,就必须建立好的作息习惯,这样才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在没有用的事情上面。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周六晚上整晚浏览互联网,主日可以准时来教会崇拜吗?即使勉强到了,是不是也只有合眼「祷告」的份呢?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摒弃而给神留下更多空间的呢?

  在饮食调节上心意更新而变化。这个世界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大饱口福。但圣经一再警告我们,不要贪食,不要以自己的肚腹为神。这也就是说,神也在乎我们的饮食和健康!我们在这一方面也必须心意更新而变化,因为这是顺乎圣灵的。为什么呢?其一,控制自己的饮食,是节制的表现,是圣灵所结的果子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二,我们的身体都是圣灵的殿,我们有责任去保养顾惜,给圣灵提供健康的居所;其三,如果我们的身体健康,可以在世上活得更长久一些,不是可以为神多做点事,让更多人有机会听到神的福音吗?所以,我们有没有责任去注意饮食而保持更健康的身体?

  在情绪管理上心意更新而变化。这个世界告诉我们,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们的脾气是很难改掉的。但圣经告诉我们,我们都是新造的人,须在一举一动上都有新生的样式。控制情绪,特别是我们的脾气,不是能不能够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愿意的问题。试想一下,一个人正在家里雷霆震怒,对家里人大发脾气,如同狮子一样在吼叫,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公司老板打来的,他是否会马上变得象小猫一样驯良呢?所以我们是做得到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心意更新而变化,愿意顺服圣经的教导,去做一个更温柔的人。

  心意更新而变化,还可以体现在许多其它的方面,相信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改进和成长的地方。如果我们愿意不断「察验自己的行为」而持续成长,我们的承受力就会越来越强,也就可以更好地挑负自己的担子。同时也为分担他人的重担打下了基础。

三.       担当他人的重担

  担当自己的担子是神赋予的责任,分担别人的重担则是神托付的义务。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很好地去履行这一义务,这是为什么呢?圣经给我们的提示很有趣: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其实这里讲到的是一个骄傲的问题。骄傲会阻碍我们与他人分担重担。为什么呢?

  首先,骄傲让我们无暇顾及他人的重担。骄傲不一定是让我们看自己比他人更好,而是看自己比他人更重要。所以才会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我们认为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只有在自己的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以后,才有力量去帮助其他的人。结果是自己的事情总做不完,所以我们总有借口不去帮助别人。我们没有时常留意他人的需要,甚至没有在乎他人的需要。基督徒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会为你祷告」,为他人祷告是非常好的,但千万不要让这句话成为我们无动于衷的遮掩。

  在侍奉上也是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事工大发热心,但骄傲会让我们认为自己的事工才是最重要的,他人都需要为自己让路,或者是让我们觉得某些事工只能由自己做,别人都无法胜任。这就导致同工间不是相互合作,而是互相拆台的现象。试想一下,在一个教会里,当有同工提出要推动某项事工的建议时,其他人是怎样反应的呢?有些人可能会在背后冷言冷语说: 「他又要搞什么新花样?」,并找出一堆的理由来反对。另外一种反应是卷起袖子,争相问道:「这项事工虽然有难度,但有什么是我可以帮忙的?」。这些不同的反应,归根结底都是出于我们如何衡量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骄傲会妨碍我们与他人的合作。

  其次,除了看自己比他人重要以外,骄傲还在另外一个方面阻碍重担的分担,这就是我们不愿意与他人分担自己的重担。我们认为自己了不起,不需要别人的帮忙,或者是出于爱面子,无法正视自己的困难,所以一切都是由自己扛着。很多时候在教会,你问一个人(特别是弟兄)好不好,其实他心里头可能已经愁苦得不行了,但他还是会说「很好,很好」。这是打肿脸来充胖子,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软弱使然。

  几年前在一场大雪之后,本人在家门前铲雪。由于当时的雪已经在地上结成了五六吋厚的冰,而自己又仅有一把简易的铲子,要把又实又厚的冰铲起来,还是挺费劲的。这时有几位住在附近的男士近前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还可以,就不要麻烦别人了吧。但看到他们的诚意,也看到要是自己铲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就同意了他们的参与。结果他们拿出一条尖头铁棒,沿地面插到冰里头,把冰捅松,然后大家一起把松散的冰铲掉,不到一会的功夫,就大功告成了。之后本人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起去为其它的邻居铲雪。人多力量大,很快我们就把附近房子的雪都给铲干净了。如果本人坚持自己的骄傲,拒绝他们的协助,一来会继续做得很辛苦,二来还会失去加入他们去帮助他人的机会。

  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忙,才能够实践分担重担的教导。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精辟:「分担愁苦,愁苦减半;分享喜乐,喜乐加倍」。这正是互相担当的美好写照。盼望我们都能够遵循这样的原则。

  放下骄傲,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互相担当重担的心志和生活方式。有了这样的意愿,我们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看到身边许多的需要,是我们可以一同承担的。

  我们有留意到我们身边的弟兄姊妹的需要吗?他们或许有在婚姻中挣扎的、或许有失去工作而面对经济压力的、或许有身患重病的、或许有在灵命上需要帮助的,如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去分担重担的好机会。我们有去主动关心他们的需要吗?我们不一定凡事都能帮上忙,但我们至少可以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一来我们的关心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二来我们可以为他们祷告;三来我们或许可以与其他人一起来为他们排忧解难。

  我们有留意教会在财政上的需要吗?要运作一个教会,是需要不小的开销的。有人做过统计,在一般的教会里,是20%的人在承担80%的费用,这是很不正常的模式。教会财政的负担,也是需要大家一同来分担的。这也是实践在金钱观念上心意更新而变化的的大好机会。

  我们有留意教会在各样事工上的需要吗?教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有许多的家务要做。大家都知道,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家务总是由少数几个人在做的话,是会有很多的问题的。做的人一来很可能会累坏,二来还很可能需要面对其他人的批评论断。如果大家一同参与,就会减少这种现象。教会的事工,有时就像是一场球赛,我们可以选择做运动员去拼搏,也可以选择做拉拉队去鼓气,也可以选择做观众来旁观,甚至还可以选择做对手来阻挠。我们要作出怎样的选择?一个愿意分担重担的基督徒,是多投入,少抱怨的,也是愿意关注群体的利益而轻看自己的得失的。在教会里我们会偶尔听到这样的问题:「教会怎样帮助我成长?」。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你去帮助教会成长,教会就会帮助你成长!这是因为你在帮助教会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就会成为一个愿意分担重担的人,也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在知道了分当重担的原则,也了解了如何担当自己的担子,同时也学习了怎样担当他人的重担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基督徒与那些没水喝的和尚们的区别。那些和尚,因为自私的本性,结果是人越多,结果就越坏。但实践圣经教导的基督徒则可以做到「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传四:12)人越多,力量就越大,越能够站立得稳。唯盼我们的教会,就是由弟兄姊妹同心拧成的绳子,能够经得住一切的考验。愿神帮助我们。

Monday, November 3, 2014

两分钟反思:经历患难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3-5

    对于一些人来说,经历患难是生命的营养剂,可以让他们更加茁壮,孕育出坚韧和坦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患难则是剧毒品,会使他们一蹶不振,滋生出苦毒及愤恨。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曾说过:尽管患难是一样的,但经历患难的人却不相同,虽然所承受的是一样,但美德和劣性是不同的。同样的烈火,让金子闪亮,也让禾稭成灰;同样的梿打,脱出穗粒,也捣碎禾秆;同样的重压,所挤出的油和渣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怎样面对患难,会决定我们一生的路途和归宿。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Friday, September 12, 2014

两分钟反思:恩典与称义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一:20-21   

  从圣经的角度来理解「忘恩负义」这一成语,会给它带来更深刻的含义。「恩」是神的恩典;「义」则是「称义」,就是得到了神的救赎,与神恢复关系。神给了我们莫大的恩典,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祂对宇宙万物的创造。我们看到一座房子,毫无疑问地会认定它是被建造的。但当人看到比一座房子精巧复杂亿万倍的宇宙,却会违背理性,否定其后的设计师。如此忘却神的恩典,结果只能是心地昏暗,自然也就无法称义与神合好了。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Tuesday, September 2, 2014

两分钟反思:服侍圣徒

弟兄们,你们晓得司提反一家,是亚该亚初结的果子,并且他们专以服侍圣徒为念。我劝你们顺服这样的人,并一切同工同劳的人。(林前十六:15-16

  提到司提反,基督徒一般都会想到一位为主殉道的执事。大部分基督徒都不知道圣经里还有另外一位司提反,就是这位「专以服侍圣徒为念」的信徒。是不是因为他的事迹没有前面的司提反那样轰动,就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呢?其实,这位司提反给我们留下的榜样,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前面的司提反告诉我们要敢于为主而死,这位司提反则提醒我们如何为主而活。侍奉神往往体现在对人的服侍之上。为了服侍圣徒,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和优先次序,这已经不容易。但如果这些圣徒的表现名副其实,服侍起来也还心甘情愿。可是在很多时候,好心并不一定会有好报。「圣徒」也是人,他们也会批评论断,甚至可能还会倒打一耙。要在任何的回应面前,都专以服侍人为念,若非时常以基督的心为心,是根本不可能的。练就这样的属灵品格,当是每位信徒的目标所在。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两分钟反思:常常感谢

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弗五:20


  华理克牧师在<<标竿人生>>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每次他和家人去探访他的父母,他母亲都会大摆筵席,亲自做许多他们喜欢的菜来款待他们。他们一边吃,一边极力称赞感谢他母亲,大家因此都沉浸在一种快乐的关系之中。华理克牧师说,他母亲出于爱他们的缘故,即使他们不称赞她,静悄悄地吃完就走了,他母亲还是会给他们做各样好吃的饭菜,但他们一家人肯定就不会经历到那和谐关系带来的喜乐。同样的,如果我们不因所受的恩典而常常感谢神,神依然会眷顾我们的一切需用,这是由于祂爱的特性所决定的,但我们却会因不感恩而失去与祂亲近的美好关系。常常感谢神,是我们维系与祂的关系之重要一环。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两分钟反思:当人愿意谦卑时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三:1-2


    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都是社会精英,有权有势有地位,自然看不起出身贫寒的耶稣。他们总是找出各样借口来拒绝耶稣的教导,后来成为了逼迫耶稣,密谋杀害耶稣,并最终把耶稣送上了十字架的一群人。但作为法利赛人的尼哥底母却甘于谦卑,他不耻下问,单独向耶稣求教关于救恩的问题,结果得到了耶稣的亲自指点。圣经中最出名的经文--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就是耶稣通过与尼哥底母的对话,启示给世人的。因着这样的谦卑,尼哥底母成为蒙恩得救的少数法利赛人之一,也成为了神向世人彰显计划的管道。当人愿意谦卑时,就能蒙福且为神所用。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Saturday, August 16, 2014

两分钟反思:凡事谢恩

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6-18

    在生活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风平浪静,好像很难想到有什么是特别可感恩的。但这正是锻炼凡事谢恩的时候。只要愿意去品味神的恩典,就会发现神的祝福其实无处不在。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得了非常重的病,于是向神祷告,然后神奇般地痊愈了,自己当然会因这样的际遇大大感谢神。但现在自己健康地活着,不是比重病后痊愈的境况要好得多吗?为什么不因此而越发感恩呢?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Monday, July 21, 2014

两分钟反思:苦难中的安宁

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

    自古以来,人们对世上为何有苦难的问题争论不休。问题在于,不要说这一理性的问题毫无答案,即使是我们弄清楚了答案,又怎样呢?我们不如相信耶稣的教导,接受苦难必然要发生的事实,然后学习如何依靠神超越苦难。

  斯帕福(Horatio Gates Spafford)是十九世纪中在芝加哥一名成功的律师,曾经拥有价值不菲的房地产业。但有一年,他的儿子因得猩红热过世,次年芝加哥的一场大火又把他的房产烧为灰烬。伤心之余,他和家人决定去欧洲旅游散心,但由于业务上的临时改动,他无法按时出发。于是他打发妻子及四个女儿先行启程。几天之后,他收到妻子的一封电报,上面写着「唯一生还(Saved alone)」。原来,她们乘坐的法国游轮,被一艘英国铁壳船撞击,在十五分钟内就沉没了。斯帕福的四个女儿,与大多数乘客一起丧生茫茫大海。得此噩耗,斯帕福立即乘船赴欧洲与妻子会合。当船长告知他,他们正在驶过女儿们沉船丧生的地点时,他彻夜祷告,写下经久不衰的著名诗歌「我心灵得安宁」。其中的第一段是「有时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稳,有时忧伤来似滚滚,不论何环境,我蒙主引领,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

    斯帕福是一个靠着主耶稣的得胜而超越了苦难的人,也是众基督徒的楷模。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两分钟反思:别无眷恋

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路十二:34)

    在最近的阅读当中,多次读到「心魔」两字,指的是因对人或事的执著而产生的内在动力,驱使我们做出一反常理的举措。我们越在乎什么事情,这些事情(爱情、事业、投资、名声等等)对我们的引诱力就越大,我们也会心甘情愿为之付出代价。但是,这些追求也往往是我们忧郁的来源。我们在世上眷恋的事情越多,我们的忧郁也就越大。要战胜这些心魔的掌控,我们必须转移注意力。诗歌词「除祢以外,在世上我别无眷恋」是很难做到的,但这却应是每个基督徒的目标,也是摆脱忧虑的良方。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Tuesday, June 17, 2014

两分钟反思:积攒财宝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马太福音六:19-20


  基督徒用钱的原则是什么?其实应与一般非信徒的原则无异,就是什么事情使我们高兴,就花钱在什么事情上。我们没有必要花钱买难受。但是,基督徒应当为什么事情而高兴?区别就出来了。作为基督徒,我们是定睛于最新款的手机,或是要把家里的娱乐室装设得像电影院一样吗?还是更喜悦为永恒投资,用自己的资源去帮助他人,在他人的生活中留下脚印?很多时候,人们会以一个基督徒奉献的数目来衡量他的灵命成熟度。其实,他如何支配没有奉献出来的资源,是一个更好的指标。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Monday, June 9, 2014

两分钟反思:远避闲事

过路被事激动,管理不干己的争竞,好像人揪住狗耳。人欺凌邻舍,却说:我岂不是戏耍吗﹖他就像疯狂的人抛掷火把、利箭,与杀人的兵器(原文是死亡)。」(箴言二十六:17-18


  在一个教会里,是非之事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局外人,其实是很难完全了解其中原委的。面对这样的是非,一个有睿智的人,往往只会给予劝勉,而不是随便站边谴责。但人都有好管闲事的天性,再加上自以为义的膨胀,很容易就会在不自觉之中卷入不干己的争竞里,不小心还可能会让自己的话成为伤人的利箭和火把。这是我们基督徒在成熟过程中时常需要提醒自己的。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Thursday, May 29, 2014

两分钟反思:人生如客旅

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利廿五:23


  在海边露营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到海风吹来的飘逸,陶醉于海浪击打的节拍,品尝着新鲜烧烤的美味,实在是美不胜收。尽管如此,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愿意长久地在海边住下去。身上海水加汗水的湿粘,头顶骄阳的炙热,周围蚊虫的叮咬,加上简陋的卫生环境,都会让我们最终想要离开。我们之所以能够接受这许多的不便,而尽情享受这样的露营,是因为我们都确信,之后我们是要回家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确认自己在世上只是客旅,最终要进入一个美好的天家,我们就可以轻看一切的挫折和苦难,让我们的人生更轻省、更平安、更喜乐。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Friday, May 9, 2014

两分钟反思:追求圣洁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所以你们要成为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十一:44


  基督徒常认为自己当追求圣洁,尽力按照神的旨意去做,以得到神的喜悦。虽然这一想法没有什么不对,但在实践上却是有点本末倒置。人是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洁的。使我们成圣的是神。因为神已经使我们成圣,已经接纳了我们,所以我们当因着神的爱而作出回应,甘心乐意地去做神喜悦的事,效法神的圣洁。追求圣洁是神爱我们的结果,而不是条件。我们的好行为不是用来换取神的喜悦的,而是神喜悦我们之后的自然流露。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Thursday, March 6, 2014

两分钟反思:出污泥而不染

他们就为约瑟单摆了一席,为那些人又摆了一席,也为和约瑟同吃饭的埃及人另摆了一席,因为埃及人不可和希伯来人一同吃饭;那原是埃及人所厌恶的。」(创四十三:32

    约瑟贵为埃及的宰相,但与他一同吃饭的埃及人却不与他同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埃及人的狭隘,同时也可以看出约瑟没有入乡随俗,被环境所折服。约瑟直到生命的终点,都维持了对耶和华独一神的单纯信心。相信这是塑造他宽大胸怀和无愧良心的根本所在。在当今的教会里,随波逐流的现象过于普遍,许多信徒都是只能在安乐的情况下操练信仰,当试炼来临时,就尽都放弃原则。我们实在需要更多像约瑟那样,在信仰上不打折扣的信徒。我们自己也当努力成为这样的信徒。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Wednesday, February 26, 2014

两分钟反思:杜绝闲言碎语

藐视邻舍的,毫无智慧;明哲人却静默不言。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心中诚实的,遮隐事情。(箴十一:12-13

    知道何时静默不言是智慧和成熟的表征。在一个团体里,许多的矛盾都是因为人好管闲事和往来传舌引发的。但人却好像是很难抵制这样的试探,议论人向来都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要杜绝闲言碎语,我们不妨谨记罗斯福夫人的这句格言:「智者论道,凡者论事,卑者论人」。(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 – Eleanor Roosevelt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Monday, February 24, 2014

两分钟反思:谨防布散纷争

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箴言六:16-19

    在人的品行中,神所最为恨恶的无非是人不洁净的口舌。或许我们对撒谎和假见证还比较容易改造和避免。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自觉中卷入布散纷争的漩涡,因为一两句不经意的话就有可能造成这样的效果。这些话中有投诉型的谁谁谁对你不好,也有哭诉型的谁谁谁对我不好,还有控诉型的谁谁谁做得不好。这些话都是容易挑起听者的怒气而导致纷争的。我们必须谨防这些言语从自己的口中发出。同时,若听到类似的言语,也必须小心谨慎地辨别,不要为纷争推波助澜。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Monday, February 10, 2014

美善的和睦

  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狮子和三头公牛。狮子对这三头牛可是垂涎三尺,但无奈这三头牛非常团结,每当狮子要去攻击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一起给与还击,让这狮子无从下手。有一次,其中的一头公牛落单了,让狮子瞅住了机会,眼看马上就要得手了。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另外两头牛得知弟兄遭难,就赶紧跑过来援助,把狮子顶到空中,摔了个四脚朝天。这只狮子只能灰溜溜地走掉了。这实在是伊索寓言在生活中的实际演现(视频点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圣经上说,魔鬼撒旦就「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我们面对的敌人是凶猛的,但如果弟兄姊妹之间能够像那几头牛一样团结一致,互相扶持帮助,就不用惧怕,而且必然得胜。事实上,如果一个教会同心合意,为神兴起发光,这个教会将是无往不利的。这就是圣经中所说的「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一三三:1)和睦团结的教会,是美的,是善的,也是可以抵挡魔鬼一切攻击的。我们盼望建造这样的教会吗?相信答案都是肯定的。

  但这样的教会撒旦喜不喜欢?一定不喜欢!一个教会越兴旺,撒旦就越不甘心,所以牠一定会从中搅扰,试图让教会不得安宁。撒旦最常用的伎俩就是在弟兄姊妹间做分化的工作,让他们相互猜忌、批评、敌视,致使他们各自为政而落单,好让牠去各个击破。要建造一个和睦的教会,就必须防范撒旦的攻击,让他无计可施。本文分享的目的,就是如何应用圣经的原则,一同抵挡魔鬼的攻击,建造一个和睦团结、与神更加亲近、更加为神所用的教会。

  这些原则中的第一项就是持守互敬互爱。

.互敬互爱

  耶稣告诉我们,神所有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神,然后爱人。这是从神颁布的十诫里概括出来的。十诫前半部的教导是要尽心、尽性、尽力地爱神,后半部则是要爱人如己。这个律法的总纲是所有基督徒都应持守的原则。同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爱自然会带出一个重要的为人之道,就是「尊重」。这也是十诫里所教导的,人首先要尊重神,然后要尊重其他人。以下是十诫如何体现出了尊重:

1. 除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的神。(尊重神的独一性)
2. 不可敬拜偶像。(尊重神的神性)
3. 不可妄称耶和华。(尊重神的圣名)
4.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尊重神的圣日)
5. 当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6. 不可杀人。(尊重生命)
7. 不可奸淫。(尊重婚姻)
8. 不可偷盗。(尊重他人财产)
9.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尊重他人名声)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尊重他人的所有)

  现今这个时代,是宣扬和鼓吹反叛的。许多的电影角色,都是越反叛就越英雄的。尊重的概念越来越淡薄,导致了许多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还有教会的问题。要建立和睦的教会,就要从提倡互敬互爱开始。

  互敬互爱,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接纳。神造了每一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拥有各俱特色的性格和做事的风格,我们的背景和生活经历都徊然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情出现各种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有些人干劲十足,总想尽快把事情完成;有些人则四平八稳,力求万无一失。其实这是出于神的恩典,是好现象。一辆车子,是油门重要还是车闸重要?其实都重要,车子如果只有油门,没有闸,就很快会出车祸;而只有闸却没有油门,就哪都去不了。所以,油门不要抱怨车闸拖后腿,车闸也不要批评油门冲得太猛。双方应当互相弥补和互相合作,才能相得益彰。这个例子说明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接纳不同的意见及持不同意见的人。圣经上说:「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弗五:21)按照这一原则学会接纳他人,是建立和睦的根本基础。

  互敬互爱,也表现在对他人的信任。这就是说,不要随便猜测他人的动机。碰到任何的不愉快,要首先假设对方的无辜(give the benefit of doubt),并允许解释的机会。这种信任是全面的信任,而不是偏听偏信。如果你听到一些可能挑起冲突的话,一定要小心。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来跟你说,「某某某说了你什么」,你当怎样应对呢?很多时候,人听到了一些传闻,就会先入为主地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是闹得沸沸扬扬,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回应是先假设这位某某某的无辜。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或许他的话被曲解了,或许他的话被传错了,或他根本就没说这样的话。箴言十八章17节说:「先诉情由的,似乎有理;但邻舍来到,就察出实情。」意思就是说,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就往往会犯错误。在事情还没有完全清楚以前,信任自己的弟兄姊妹,是维护和睦的重要环节。

  互敬互爱,还表现在言语的使用上。在刚来美国的时候,笔者就得到一个忠告,就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可以说「我不同意」但要尽量避免说「你不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忠告,体现了人之间当有的一种尊重。但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背景较少注重这方面的操练,所以人们在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有时就会比较冲动,口不择言就说出得罪人的话来。这样只会让原来就存在的分歧更加升级,破坏和睦。圣经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二十五:11)同样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起到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当指出某位同工的过失时,一种说法是「你这样做不好」,而另一种说法是「我们那样做是否会更好?」这两句话中,哪一句更能为人所接受?不可否认,在有些情况下,基督徒必须直来直往,严肃地指出一些违背真理的错误,比如说,圣经里的先知就是这样代表神宣告审判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说话不应该只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是要考虑到听的人会如何接受。这样,说出来的话才会有效果,这也是促进和睦的关键所在。

  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是和睦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者出于自己的过失、或者是出于他人对自己的误会、或者是出于自己对他人的误会,在有意和无意当中,自己会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和关爱。这种情况当如何处理呢?建造和睦教会的原则之第二项就是要操练柔和谦卑。

.柔和谦卑

  一个教会里有这么许多的人,自然会意见纷纭。在侍奉得过程中,难免会因看法不同而产生磨擦,有时甚至会擦出火花。有些摩擦是因为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些则可能是侍奉理念上的分歧。这其实都是正常现象。但这些摩擦很容易造成不愉快,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纷争。在北美的教会,有才干的人很多,有些是峥嵘尽显,有些则是深藏不露。这些弟兄姊妹们,能够在异国他乡打拼,都是大有本事的,用俗话说,就是都有「两把刷子」的。这其实是神对教会的祝福,让教会能够为神做更多和更大的事。但恩赐越多,弟兄姊妹也越当格外小心。俗话说「一山不能藏二虎」,如果信徒把自己当作虎,注重的是权柄,要求说话算数,就一定会出问题。但若信徒能够柔和谦卑,把自己看作牛,注重的是服侍,力争多做实事,就会带来团结和睦。

  基督徒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是以基督为头的教会身上的肢体,必须互相依赖才能发挥功用。圣经上说:「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罗十二:4-5)既然都是同一身子上的肢体,就理当互相扶持、互相合作。一个肢体再强,再能干,也不可能单独存在,而是必须和其它肢体连成一体,方可成事

  完美的人是没有的,完全不美的人也是没有的。当我们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人的缺点上时,就会产生抱怨、鄙视、或苦毒。用国内最近的流行语,这就是「羡慕嫉妒恨」的心态。但如果我们愿意看他的长处,由衷而出的则是欣赏、感谢、和赞扬。笔者为此新创了一个词,就是「欣赏感恩赞」。柔和谦卑,就是多看别人的长处。圣经上说:「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用这样心态来与人相处,就会免去许多的是非,让教会更加和睦。

  在教会里,做得越多,遇上不同意见的机会也就越大,要实践看别人比自己强不容易。别人对自己好,比较容易看他比自己强。要是别人对自己不好,很容易就会被自己贬为一无是处。在辛苦侍奉之后,如果得到的却是批评和挑剔,人是很容易产生反弹的,滋生诸如「有本事你来干」或「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的想法。笔者就曾经多次不那么客气地把提出批评的人给顶了回去。事后想想,这其实就是不够柔和谦卑的表现。神时常用这几节经文提醒笔者,「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罗十五:1-3)如果我认为自己够坚固,就应该担代得更多才是。侍奉的目的不是为了求自己的喜悦。柔和谦卑的人是时常以大局为重,为他人利益着想的人。这是自己时常需要磨练和亟待提高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软弱跌倒。同时也盼望籍本文的分享,与读者一起学习和操练这一功课。

  另外,圣经里也有许多柔和谦卑的榜样,是值得每一位基督徒效法的。

  摩西是一个被神大为使用的人。他忠心耿耿地带领两百多万以色列人出了埃及,然后在旷野里照看他们的生活。他为以色列所做的,是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比拟的。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时常的挑剔、怨讟、及反叛。有一次,人们在他的言行上找不到破绽,就借口他的妻子是外邦人而毁谤他,要求他让权。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又有一次,人们搬出了一个神学问题来攻击他:「你们擅自专权!全会众个个既是圣洁,耶和华也在他们中间,你们为什么自高,超过耶和华的会众呢﹖」(民十六:3)也逼他下台。但摩西却一再为这些百姓向神求情,求神不要除灭这些反叛的民众。所以圣经中对摩西的评价是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十二:3)摩西是一个柔和谦卑的人。

  保罗是一个大有才干的人,受过当时最高等的教育。信主以后,他为了福音的缘故被捆索、受鞭打、挨棍打、遭扔石头、以及经受其它各种的患难和痛苦。但他不畏艰难险阻,放胆传讲福音,并建立了多家的教会,为整个新约教会打下了基础。他还写成了新约圣经中将近一半的书卷。他对新约教会的贡献,也是没有其他人可以比拟的。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资本去居功和夸口,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相反,他自称为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弗三:8)若非极度的柔和谦卑,他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论到柔和谦卑,另外一个完美的榜样,就是耶稣基督。他本来与神同等,但却甘心降世为人,出生在马槽里,在卑微的家庭成长。祂甘愿为门徒洗脚,最后以最羞辱的方式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9若不效法耶稣的柔和谦卑,我们又怎对得起自己基督徒的称号呢?所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赐的,都是恩典,没有什么是自己配得的。别人尊重自己,是神的恩典,自己理当感谢神;别人冒犯了自己,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不也是这样对待摩西、保罗、和耶稣的吗?

  所以,弟兄姊妹们能持守互敬互重,操练柔和谦卑,就为和睦教会奠定了基石。要在实际生活当中持守和操练这两个原则,就必须遵循建造和睦教会的原则之第三项,就是实践自我省察。

.自我省察

  有一对夫妇,时常争吵,有时为了很小的事情就会一触即发。属灵的长辈们都劝告他们,每次吵架的时候,要分开读经灵修,然后再回来分享,看能否解决问题。后来在一次争吵的时候,他们想到了这个建议,于是就独自读经灵修去了,完了以后,先生问太太:「你读了什么呀?」太太说:「我读的是加拉太书第五章,圣灵的果子,越读就越伤心,因为在你身上找不到这些果子。你读了什么?」先生说:「我读的是箴言三十一章,才德的妇人,越读就越丧气,因为你一点都不像她。」

  基督徒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为别人去读经和祷告。在读经的时候,常用圣经的原则去衡量别人的言行,而不是看到自己的亏欠,祷告也是求神提醒他人要认罪悔改,而不是省察自己的过犯。

  圣经是很有意思的一部书,如果断章取义的话,人要做任何的事情,或许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依据」。你若喜欢一个人,不管他做了什么错事,你都可以找到圣经的经文为他辩护;你若恨恶一个人,不管做了什么好事,你也都可以找到经文来挑剔指责。带着个人的偏见或目的来读圣经,就会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定会导致偏差。

  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天文学家们对火星上是否有生物非常感兴趣。当时的理论是如果火星上有运河的话,就很可能会有生物的存在。所以人们都热衷于在火星上找运河。著名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也不例外,他对火星上是否有运河作出过长期的研究,花了很多时间与天文望远镜为伴,一心为了证明火星上存在高智能的生命。结果在观察过程中,他确实发现了许多他认为是「运河」的线条,他为这些发现出版了三部著作。因为他是权威人物的缘故,当时没有什么人敢挑战他的发现。

  到今天,望远镜技术大大提高,人们把整个火星的表层看了个遍,却没有看到罗威尔发现的那些所谓的运河。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罗威尔为什么看到了那么多不存在的东西呢?原因可能只有三个:第一,他是那么渴望看到运河,结果是所思变所见,他就「看到」了日思夜想的东西;第二,他的望远镜有问题,产生了不准确的图像;第三,也是最有可能性的,就是罗威尔当时患了一种眼疾,让他可以看到自己眼球中的血管。他所谓「看见」的代表运河的线条,其实只是他自己眼球中的血管!

  当自己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时,首先要省察自己有没有毛病。就是要实践耶稣的教导,「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七:5)否则的话,就会引出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论断人的问题。论断人对教会是一大危害,也是和睦的最大障碍。很多的纷争、误会、结党、和伤害都是从论断人开始的。

  圣经上说:「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 (罗二:1) 当一个人伸出一根手指头来指责别人的时候,其馀四根就指着自己。每个人的人品都是有缺陷的,再好的人也不完美。一个人试图站在神的位置上来审判,从人格上批评他人的时候, 往往只会定自己的罪。举个例子,在教会里有两句批评人的话总是对的,第一句是「你缺乏爱心」。这句话是一定是没有错的,没有人是有了足够的爱心的。但是,这句话怎样在定自己的罪呢?──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有爱心,为什么却没有去接纳他人在爱心上的缺乏呢?第二句是「你很骄傲」,确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骄傲,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死了,他的骄傲要过十五分钟才会离开。这说明用这句话来批评人,一定不会错到哪里去。摩西不也被人指控为「自高吗?但这句话怎样给自己定罪呢?──如果自己真的谦卑,为何不能欣赏他人的长处,看到他比自己强的地方呢?而且,骄傲的人往往不能容忍别人的骄傲,才对别人的骄傲特别敏感。所以要小心,论断人是有后果的,不要给自己挖个陷阱,自己跳进去。

  如果能够自我省察,少论断,那就不但可以少给自己定罪,也可以促进和睦,于己于人都是大有好处的。

  不论断人,不是说不指出错误,更不是说没有立场和是非的标准。基督徒在这上面常犯错误,常常在应该坚持真理的时候以「不论断人」而息事宁人,导致个人及社会的道德风范被严重侵蚀。在圣经中多处讲到,看到不符合真理的事情,基督徒是有责任去责备和纠正的。这样才可以建立在真理里面的合一。否则,如果放任自流,什么都接受,那可能在表面上会达成和谐,但在本质上却是偏离神的。同时,善意的批评对人的成长也是大有好处的,如果使用得当,是可以大大造就人的。为弟兄除去眼中的刺也是美事一桩。但是,在提出意见之前,当事人必须先行自我省察,首先要省察自己有没有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把重担强加给他人;其次要省察自己的动机,自己的目的是去诋毁人,还是要造就人?如果动机不纯,就什么都不要说;再则,要省察自己的方式,自己是否可以用尊重和平等的方式来表达意见,而不是站在审判官得位置来定罪和谴责,以解决问题而不引发纷争?只有在这样的省察之后,自己的心态才会正确,以达成造就人的目的,而不是批评论断。


  作为总结,本文分享了三个建造和睦教会的原则:互敬互爱、柔和谦卑、自我省察。如果基督徒愿意去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建立一个和睦的教会,一个可以抵抗任何攻击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