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的是有關創造的話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因為許多人,特別是研究科學的人,對聖經中描述的神對宇宙萬物以及人類的創造,都覺得很難理解,甚至嗤之以鼻。許多人因為在理智上過不了這個坎,所以沒有辦法接受基督信仰,從而無法得到從神而來的許多祝福,這是非常可惜的。希望通過本文的分享,可以澄清一些誤解,讓大家在這一方面有新的認識,可以衝破信仰的阻欄。
許多人之所以對神的創造心存疑問,往往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這個創造與我們所承襲的中華文化不一致;二是聖經的描述似乎與現代科學相矛盾。通過本文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描述的創造,與中國文化和現代科學不但沒有衝突,而且還有相輔相成的功效。以下我們就著重從這兩點來分享。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中國古老文化裡對神的創造的認識。
一. 中國古老文化中神的創造
我們都知道,在中文字中,凡帶示字旁,也稱為神字旁的字,都是與神有關的字,比如說福、禮、祈、禱、祀、祐等等。這是因為在甲骨文中,示字的寫法是一個“T”,象徵的是獻祭的平台。所以,用“示”字作為偏旁的字,往往都是些代表與獻祭或與神有關的字眼。在此我們可以特別看看與創造有關的『祖』字,我們的祖先把祖字與神聯繫在一起,是否想要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呢? 在這裡首先要聲明一下,在最早的甲骨文裡,祖字是沒有神字旁的,而只有右邊的這個『且』字,這個字代表男性,與祖字的發音相同。當然這也是符合聖經的,因為聖經講到,人類的鼻祖亞當就是一個男人。後來,也是我們先祖中的有識之士,在這個且字上加了個神字旁,這應該不是篡改了這個字的原意,而是更加深化了我們的祖先對神以及祂的創造的認識。
中國最古老的字典《說文解字》是這樣定義『神』這個字的:『天神,引出萬物者也。』這裡說的神就是一位天神,天下萬物所有都是因祂而來。既然萬物都是因祂而來,那我們最起初的祖先當然也是出於祂,所以祖字帶神字旁是再合適不過的。更為奇妙的是,《說文解字》中對神的定義,與聖經中所描述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竟然是完全一致的。其實,如果我們認真閱讀聖經中有關創造的故事,就會發現,我們的祖先們對這一故事一定不陌生,而且他們還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線索。聖經是這樣描述神的創造的:『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一:1-3)
由對光的創造作為開始,聖經中創世紀的第一章繼續描述了神如何創造了宇宙萬物及生靈,其中包括人類。聖經中的神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引出萬物者。』更為奇妙的是,我們的祖先們對聖經中神創造的方式似乎也非常清楚。我們留意一下剛才所讀的經文,神是怎樣創造世界的?神是邊走邊說就開始了祂的創造,而『邊走邊說』就是創造的『造』字。這是不是很奇妙呢?在大多數的中文字裡,與做事有關的字,往往都是帶提手旁的,但這個造字卻是邊走邊說。而且這個字與聖經中對創造的描寫是如此的吻合,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除了這個『造』字以外,我們的古老先賢們對萬物的起源的理解,與聖經也是非常吻合的,我們可以看看兩個具體的例子:
《易經》中說:『無極生太極,太極分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簡單地說,無極是無形無象的,是誰也無法明白的存在;太極是一個大混沌;二儀是一陰一陽,或是天和地;四象的一種理解就是物質世界的四個方向:東、南、西、北;而八卦則是更為具體的八個方向: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東北。所以這裡講到我們物質世界的由來,是由超出世人之想像的無極,產生了一個大混沌,然後生出了天地,以及其上的萬物。
老子在《道德經》中則是這樣描述萬物的由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哪這個『道』是甚麼呢?老子是這樣定義的:『道可道,非常道。』簡單地來說,『道』是不可以言語講述的,能講述之『道』只是普通的道,而非經常不變的道,即常道。老子還進一步解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長,不死不滅,獨立永存而不改變。道又可周行天下,不會停止;道可貫通萬物,而不被萬物所限制;宇宙萬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稱為諸事萬物的根由;根據老子的解釋,萬物的產生,歸根結底,都可以追溯到這個人所無法理解的『道』上。
有學者指證,上面這兩種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就是『無極』,『一』就是『太極』,道生一或無極生太極,是宇宙變化的程序,是由無極開始,產生了太極這個大混沌;一生二或太極生二儀,就是由混沌的變動中產生了陰陽二氣或二體,然後經由陰陽的配合,產生了第三者物體。物體在陰陽相配的相互利用中產生了宇宙萬物。追根逐源,宇宙萬物皆是由道或無極而來。所以『道』或『無極』是引出萬物的主體。根據《說文解字》的定義,『道』或『無極』就是『引出萬物』的神。
我們在前面的聖經經文中也讀到了,起初神創造天地。而聖經中的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是人無法揣摩,無法看見的。這與我們古人所理解的『道』或『無極』是相似的。同時這幾節經文也告訴我們,在萬物的開始之前,地是『空虛混沌』,這與無極所生的太極或道所生的一相吻合。聖經進而講到神創造了光,然後把光和暗分開,這也與太極生二儀或一生二不謀而合。
包括對光和暗,或是陰陽二體的創造,聖經中描述神用了六天的時間來創造宇宙萬物,算上最後一天的休息,總共就是七天,這也就是我們為何一個星期有七天的原因。神具體的創造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天:光和暗;
第二天:空氣和水;
第三天:海洋和旱地,地上的青草及結種子的菜蔬和樹木,各從其類;
第四天:太陽、月亮、眾星球;
第五天:水中的生物及空中的雀鳥,各從其類;
第六天:地上的活物: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用塵土造男人,把生氣吹入人的鼻孔中,使人成為有靈的活人;用男人的肋骨造女人;
第七天: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神歇了他一切的工。
這裡講到的生物的出現次序,其實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很像的,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植物到動物,從海洋到空中和陸地。最大不同就是,聖經的寫成要比達爾文早好幾千年。關於進化論,稍後還會有進一步的分享。
但我們需要留意,聖經不是一部科學著作,所以它只用了非常少的文筆來描寫整個宇宙的創造,大家很可能會對為何到了第四天才創造了太陽、月亮、和眾星球感到費解。這完全可能是因為聖經的作者的觀察點而導致的。聖經中《創世紀》這本書的作者是摩西,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神用類似於放電影的形式,把創造的過程一幕一幕的放給摩西看,好讓摩西記載下來,而摩西又是從地球上來觀察,那他所記載的,很可能就是他看到的物體出現的次序,而不一定是物體真正被創造的次序。在宇宙被創造的初期,混沌還沒有完全消除,大氣層和煙霧將地球籠罩,很有可能讓人無法看清地球以外的星體,這就是為甚麼摩西所記載的,是神到了第四天才創造了這些星體,其實只是摩西在那天才看到了這些星體的出現。
從聖經的創造的故事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與中國文化相吻合的地方。從神的創造過程,我們看到:神在創造了兩個人以後,完成了祂造物的工。而中文的『完』字,就是一個家下面有兩個『ㄦ』。而根據《說文解字》,ㄦ就是人的意思。所以一個家裡頭有兩個人,創造的工作就完美了,也完成了。聖經中還說,當亞當和夏娃被造出來的時候,倆人是赤身露體,並不羞恥。很多人可能會對此感到奇怪,好像神希望把人禁錮在野蠻的時代。但如果我們仔細看看中文的這個『赤』字,就一定會對此豁然開朗,赤字在甲骨文中,是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團火,如下面的圖示。這就是為甚麼這個字也是紅色的意思。
從這個字我們可以看到,剛被造出來的人,身上如同有火。為甚麼會這樣呢?最好的解釋就是他們身上都發出一種光,就是從神而來的榮光,這樣他們以榮耀當作衣裳,彼此互視的時候,當然不會覺得羞恥。聖經中後來講到,當人違背了神以後,就覺得羞恥了,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一違背而讓他們失去了神的榮光,而不得不開始遮羞。
聖經中的創造的故事,在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其他的線索。在此就不一一枚舉了。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我們這些號稱來自『神州』的人,有意或無意地以『無神論者』自居,是否有點自我否定呢?有否違背我們祖宗遺留下來的傳統呢?
或許你會說,上面講的這些東西都是老掉牙的了,最新的科學發現不是已經否認了宗教信仰嗎?我們學科學的人怎能相信神的創造這種離奇的觀念呢?下面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聖經的記載,特別是如何理解神對萬物的創造。
二.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創造
我們可以先從大的方向來看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關係,然後我們再以一些具體的事例來分析神的創造的合理性。
我們常聽有人說類似於『科學已經否定了宗教』及『學科學的人是不能信基督教的』等等的話。但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些話本身就沒有經過考證,實際上就是不科學的。其實,基督信仰不但不違背科學,兩者還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作簡略討論:
首先,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如牛頓、邁實韋爾、法拉第等等著名的科學家,都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他們深信神所創造的宇宙是有規律的,所以他們盡自己的所能去挖掘這些規律。包括常被引用作為基督教反科學的典型人物伽利略,也是一位對聖經極有研究的信徒,他從來沒有反對過聖經,他反對的只是當時教廷對聖經的解釋。有一份研究調查顯示,在美國信基督的科學家的比例,與卡車司機中基督徒的比例是一樣。可見,從事科學研究與接受基督信仰是不衝突的。
其二,本著科學的態度,我們應該憑客觀的態度來審視一切事情,若沒有經過任何考證就拒絕某事物的可能性,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不科學的。然而許多從事科學工作的人正是用這種不科學的態度來拒絕神的存在及有關祂的一切事。
其三,科學的發現在不斷地與聖經的描述靠攏。過去,許多人對聖經中講到宇宙的起源與終結不以為然,對人類都是由亞當及夏娃繁衍而來的說法更是不屑一顧,認為這些都是反科學的。但如今科學家們正在熱衷於研討宇宙的起初與末日,研究人类起源的生物学家,包括一些进化论学者,也得出了人類是同源一祖的結論。這些難道只是巧合嗎?科學發現在不斷在演變,但聖經的描述卻是幾千年沒有更改過。
其四,科學本身是中性的,它必須要有道德的引導才能造福人類,否則它對人類的危害也可能是災難性的。在二戰期間,希特勒曾經試圖研制原子彈,若他成功了的話,現在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一個樣子?前段時間看到一份報道,一留美博士回國後將所學到的知識用於制造冰毒牟利。類似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是需要信仰來作為導向的。
下面我們從幾個具體的方面來考證,基督信仰中神的創造是經得起科學的推敲的。
首先我們用人的常理來分析,許多人認為要相信神的創造,一定要放下理性,其實不是這樣的。恰恰相反,要不相信神的創造,才是需要放下理性的。我們可以放眼四周,看看我們周圍有功用的東西,小的如一張紙,一枝筆,一把椅子,大的如一幅圖画,一架鋼琴,一棟房子,有哪一樣不是經過設計和創造的呢?如果有人說他手上戴的手錶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段自己磨合而成,你一定會說這人不理智,對嗎?但這個宇宙運轉的精確,以及生命機制的奇妙,要遠遠超出這個手錶的複雜程度,難道我們可以接受它們都是無緣無故地隨機產生的嗎?這難道是理智的選擇嗎?聖經上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這就是說,雖然我們不能直接看到神,但藉著祂所造的萬物就可以推斷出神的作為。舉個例子就可以更好地說明這一點,當我們看到一棟房子的時候,雖然不一定知道是誰建造了這房子,但我們卻可以肯定是有人設計並造了這房子,任何其他的結論都是不理智的。當我們觀察這個宇宙的時候,又該得到甚麼結論呢?由此可見,相信神的創造是完全符合我們的理性的。
其次,我們來看看大爆炸論,這一理論時常被人作為否認神的創造的依據,其實這種做法也是缺乏根據的。簡單的說,大爆炸論認為,在宇宙開始之前,有巨大的能量聚集在很小很小的一個小點上,然後這些能量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爆炸,就形成了我們的宇宙。這個理論最早是由天主教神甫,並任教於比利時卢萬大學的物理和天文學家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在一九三O年代提出來的。到今天,這一理論是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關於宇宙起源的學說。我們在此無需論證這一理論是否正確,但用這一理論來否定神的創造一定是錯誤的。這一理論剛被提出來時,曾遭到許多反基督教人仕的極力反對,因為這一理論恰好說明了宇宙是有起源的,時間是有開始的,恰恰與聖經的描述完全一致。神完全可以用大爆炸的方式來創造宇宙萬物。如果要接受大爆炸理論,但又不相信神的設計,則是需要極大的信心的。試想一下,我們如果把幾十萬個中文字放在一起,我們可以想像任何的一個隨機的事件,要麼是風吹,要麼是地震,要麼是爆炸等等,可以一次性地把這些字排列成一部經典巨作嗎?宇宙的形成要比這巨作複雜千萬倍。如果宇宙真是由大爆炸而產生,哪是誰給這個爆炸注入了能量?是誰導致了這一爆炸,又是誰確保了爆炸的結果是一個如此按照精妙秩序運轉的系統?如果不相信這背後有一位全能的設計者的話,我們是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的。所以說,大爆炸論不但沒有否定神的創造,反而是給神的創造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最有爭議性的一個話題,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在教會內外,時常會聽到關於這一話題的爭論。有趣的是,無論是進化論的批判者,還是維護者,大多數人都沒有讀過達爾文所寫的《物種起源》這部著作,他們所了解的往往都是一些二手的資料。這就造成了許多人並不了解達爾文的生命起源觀,從而使他們的批判或維護都帶有很大的盲目的成份。
達爾文的進化論真的否定了神的創造嗎?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進化論討論的是物種的演變,而不是生命的起源。關於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達爾文也不得不承認,是由造物主所創造的。以下是《物種起源》中的一句相關的話:
"Therefore I should infer from analogy that probably all the organic beings which have ever lived on this earth have descended from some one primordial form, into which life was first breathed."
這裏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氣』(breathed)而來的。這與聖經裏創世記裡講到人是因神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在該書的最後一句話,也可以說是大結局,同樣的主題再次地出現:
"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by the Creator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 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大致的意思就是:該書所持的生命觀是十分壯觀的,在巨大的能力之下,最初的生命被造物主創造(breathed)成一個或幾個種類,在地球按照萬有引力不斷運轉的同時,從一個簡單的開始,美麗的生物世界就在循環往復的無盡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這種進化仍在進行著。其中by the Creator是他在出第二版時特別加上的。
在《物種起源》這一書中,造物主(Creator)這一說法出現了很多次。所以我們知道達爾文絕對不是無神論者,他的著作也不是為了否定神。剛才我們已經看到,聖經中講到神對生物的創造次序,與進化論中講到的次序是非常相似的,所以達爾文的理論也不是甚麼新理論,他只是在聖經的基礎上填充了一些細節而已。
根據我們現有的科學知識,從無機物是不可能產生有機生命的,因為生命的最基本單元是蛋白質,但要製造蛋白質,必須要有酶作為催化劑,但酶本身也是蛋白質,所以蛋白質不可能在純無機世界中產生,那生命就更是如此了。如果你相信生命自己創造了自己,這完全是出於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一個信仰。如果不相信神的創造,我們至少在目前是無法證明生命的來源的。
由此可見,不論是從中華文化,還是科學論證的角度來看,神的創造都是合理的。不論是從聖經的記載,還是從《說文解字》的定義,我們都可以看到:人類最起初的祖先就是神。但這一認知對我們個人來說,意味著甚麼呢?
我們活在世上到底為的是甚麼?我們的生命有沒有意義?我們是否只是隨機地來到世上,最後就人死如燈滅地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有任何的意義嗎?這些或許都是我們曾經問過的問題。如果不相信神創造了一切,我們是無法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的。
相信了神的創造,我們就知道,這個宇宙是有主宰的,我們的生命是祂所賦予的,祂創造我們也一定有目的和期盼。我們給自己所定的生活目標,符合這位創造者對我們的期盼嗎?有一位音樂系的學生,作為畢業的要求之一,他需要舉行一次鋼琴演奏的公演。在這個演奏會上,他使得渾身解數,彈得如癡如醉。當他彈完最後一個音符的時候,全場掌聲雷動,大家都對他的表演表示肯定。但在觀眾都在用勁鼓掌的時候,這位學生瞄了一眼觀眾席,然後黯然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後來有人問他,為何在大家都在慶賀他的時候,還獨自傷心流淚?他說:『大家都在熱烈鼓掌,唯有坐在後面的一個人沒有鼓掌,他是我的導師,只有他的意見才是最重要的。』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如果忙碌一生,贏取了周圍許多人的喝采,但最終卻沒有得到這位宇宙造物主宰的認同,是否很可惜呢?被造之物是不可能自己知道自己為何被造和自己的用途的,只有創造者向我們啟示,我們才可能了解。所以要知道我們生命的意義和潛力,一定要認識這位創造的神。
我們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了神,導致了整個人類都與神斷絕了關係,使人無法直接與神溝通,自然也就無法了解神對我們生命的期盼。對此,神給了我們怎樣的解決方法呢?聖經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一:1-3)這裡清楚地講到,聖經中的神就是那創造萬物的道。而祂又是希望與人建立聯繫的,因為聖經又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一:14)道成肉身就是神取了人的形象,好讓人去認識祂。這個肉身,就是我們常說的神的獨生子耶穌基督。
通過認識耶穌基督,我們就可以認識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道。聖經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耶穌來到世上,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耶穌是人與神之間的橋樑,通過祂的死和復活,祂承擔了人的罪所該得到的懲罰,因此修復了人與神之間曾經破裂了關係。如果你想要了解神對你生命的計畫,想要得到祂所應許的那豐盛的生命,你想讓自己一切的過犯都得以赦免,並與神建立個人的關係,你可以現在就接受耶穌基督作為你生命的主宰。通過接受耶穌基督,你就可以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成為神的兒女,從而使你的生命更有意義,也更加豐盛。你可以通過下面這樣的一個禱告來接受神:
『神啊,我从前不知道您是创造的主,并赋予了我生命。现在我知道了您,我愿意打开心门接受耶稣,作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感谢你赦免我的罪,求你管理我的一生,使我成为你所喜悦的人。奉靠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所有旅氏之信仰反思及写作,已经综合归入旅居随语网页,欢迎造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