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8, 2011

兩分鐘反思:論禱告(一)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6-18)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求功效的時代,大多數人都在追求以最少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功效這種心態也影響了我們的禱告生活。面對禱告,人們往往持有兩種錯誤的態度。第一種態度是『既然神知道並掌管一切,我還為甚麼要禱告呢?』這是以功效來看待禱告,既然我的禱告不能影響結果,我就沒有必要去做了,這是從自我出發的一個態度。第二種態度是『神聽了我們的禱告,所以祂成就了這一切。』有一首詩歌甚至說:『每一次我禱告,大山被挪移,道路被舖平……這是把神的主權和工作歸於自己禱告的功效,也是從自我出發的態度,本著這一態度,我們的禱告很容易淪為與拜菩薩求好處一樣的儀式。

  正確的禱告態度應該是從神出發的,神告訴我們,禱告是祂給我們的旨意。既然是祂的旨意,我們就當順服。我們不管明不明白,不管有否功效,我們都要去做。而且我們不需要去計較禱告的結果,神要我們做的是禱告,而不是通過禱告來命令神去做事情,成不成就禱告是神的事,我們只管順服去禱告就好了。

兩分鐘反思:論禱告(二)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

  禱告是順服神的一個舉動,我們不需看重它的功效,但這不是說禱告是沒有功效的禱告最大的功效就是我們在心懷意念上的改變。

  如果我們時常在禱告中歡欣地讚美神,我們就會更體會到神的偉大及自己的渺小,我們就會成為更為謙卑的人。

  如果我們時常在禱告中痛悔地向神懺悔我們的罪,我們就會對自己的罪更加敏感,成為更願意追求聖潔的人。

  如果我們時常在禱告中迫切地為弟兄姊妹向神代求,我們就一定會更加關注他人的需要,成為更有愛心的人。

  如此等等,禱告對我們的品格的塑造是非常有功效的。當然,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我們願意心意更新而變化之上。當我們在禱告中意識到了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就必須採取順服的行動來改進,否則禱告很可能就會流於形式。

Tuesday, July 12, 2011

兩分鐘反思:教主與救主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希伯來書四:15)
 
  最近聆聽了一位神學博士談論信仰,講到世上的宗教信仰,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人為本的教主式的宗教,另一類則是以神為本的救主式的信仰

  舉個例子,一個不水性的人掉入了河裡,快要淹死了。這時如果有教主在河邊經過,他會給這人指點要領,要求他這樣游或那樣劃,如果不行,則再換一種方式,如果最後這人被淹死,只能怪這人的造化不夠。而救主則很不一樣,祂會親自跳入水中,先伸手拉住這要沉沒的人,然後再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對,要如何改進

我覺得這樣的分析確實把信仰的本質說得十分明白。同時我想這樣的分類對我們的侍奉也非常有助益。我們是要效仿教主還是救主?當他人遇上困難,甚至是跌倒的時候,我們是去指指點點,給出大道理;還是去感同身受,與他人一起走出困境?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應用的。

兩分鐘反思:權力與威信

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佣人。』(馬可福音九:34-35)
 
  有一次被一位還在慕道的朋友問道:『作為教會的執事會主席是不是有很大的權力?』我當時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隨便說了一句:『我想我有做僕人的權力。

  之後我也時常反思這位朋友的問題,在教會裡侍奉,靠的是權力還是威信?教會和社會在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社會上的權力是隨位置而來的;但在教會裡要帶領會眾,沒有威信是不行的。而威信不是因某人在某個位置上就自然得到的。如果耶穌在世上的時候,單是宣揚天國的道理,沒有像為門徒洗腳那樣去服侍人,並且最後為人死在十字架上,祂不會有今天那麼多的跟隨者。

要建立威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眾人的佣人。如果我說話沒有人聽,沒有關係,反正我也只是一個佣人,無需顧及面子。同時,我也應當反省,別人不聽我的話,是否是因我沒有好好做佣人,在威信上出了問題 所謂威信威从敬畏而生,是上帝的威,信从顺服而来,是上帝的信实。佣人自己本没有威信,唯有通過效法基督才能得到。人們在我們身上看到了神,我們就有威信正如保羅所說的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 (哥林多前書十一:1)

望我們都以耶穌為榜樣,放下自我的驕傲,做一個合神心意的、有來自神的威信的佣人。

Wednesday, July 6, 2011

兩分鐘反思:愛的對象與程度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未記十九:18)
 
  『愛人如己』是基督徒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我們往往很少去認真思考這句話的內涵和要求

  首先,我們要去愛誰?中文翻譯的『人』當然很好,表示我們應該愛所有的人。但這可能給了我們太大的範圍,導致我們覺得無法具體實施。英文的翻譯是『鄰舍』,我覺得這個翻譯很好。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但卻不可以選擇自己的鄰舍,愛自己的鄰舍就是愛那些神安排在我們周圍的人。

  其次,如何衡量我們對人的愛?我們為他人願意犧牲多少,是衡量我們對人的愛有多少的重要標誌。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有趣的藉口。有人說:『愛人如己很容易,因為我並不愛自己。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可以愛那恨我的人,但卻不能愛那我恨的人。這些都是逃避責任的行為。

        在具體實踐上,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確實有限,不大可能去關心所有我們知道的人。但我們可以時常觀注他人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向神祈求,讓祂把我們應當特別關心的人放在我們心裡。通過這樣的努力,相信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找到關心的對象。一旦清楚了需要關心的對象,我們就可以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神的囑託。當我們常常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成為更有愛心的人